一、国内外对称谓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现有的对称谓语、起始语及结束语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放在口语交际上,这种现象显然不能满足当今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和方法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借鉴多学科理论,从多维的视角,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对259封当代汉语私人书信中的称谓语、起始语及结束语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特征以及个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其使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为人们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私人书信中这三种言语行为的形式、功能、序列结构和语言使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私人书信中的称谓语形式呈“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这说明较之口语中的称谓系统,文字交际中的称谓语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内容和更为深刻的内涵意义,体现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汉文化传统。另外,起始语和结束语在汉语书信中具有高度规约化特征,写信人采取一系列寒暄语来实现建立和加强与收信人之间人际关系的目的。研究还发现:写信人的起始语和结束语的语言选择与他们的社会角色、年龄、性别、权势以及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再一次说明了汉文化中孔子伦理观对中国人言语行为的深刻影响。
基于本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三点启示:第一,言语行为以及相关的寒暄语及礼貌语的语用研究要突破原有的单句框架,要注重该类语言的篇章性,把动态观和序列观引入此类研究。第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复杂而深奥,要从多维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制约作用,包括它们自身的相互作用。第三,广博的文化背景也对交际中出现的言语行为发挥某种决定性作用。在探讨语言和社会问题时,应注重宏观把握文化限制和微观分析个人和社会因素,这样会对影响语言变异的因素做出较全面的考察。
二、中国的古文化和现代环境与外国的古文化和现代环境相比有那些优点?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的文化其实更倾向西方的实证科学,环境当然污染了.这个的现状实在是抛弃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趋从国外不成熟的,有缺陷的文化,但是没有办法,大部分地区国家都这样,因为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传统文化当然要衰颓,中国人又没有真正学习到西方的文明,然后人的道德水准又会更下滑.
西方实证科学的缺陷是,当一件事物被检测出来,被证实了,才会去研究,相信,人更多地依赖外在的工具,所以现在很多科学不能证实的被打为迷信,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心灵\内心.科学再发达,人不一定就快乐,幸福.
三、什么叫做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国内外文献综述,字如其意。
四、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可以这么说,正是有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汉字,才有了中国数千年的统一和聚合。各地区民众可能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是一看文字绝对明白。
相反,欧洲正是因为使用不同的文字才小国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