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科普视频官网有哪些
有这个科普博览和中国科普网。
1、中国科普博览(简称博览)是中国科学院权威出品、专业打造的中科院科普云平台,提供高品质的科普教育与科学文化服务,共享人类科学,与科学同行。
2、中国科普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科普时报社运营,系我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科普平台,与《科普时报》、青少年科普库共同构成科普全媒体平台。作为一种以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为手段,依托移动短视频应用的一种移动社交新媒体,科普视频可以有效地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树立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短视频是科普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内容是其内核。
二、福建厦门05后中学生科普视频吸粉千万,小实验是如何把知识点“整活”的?
一位来自福建厦门的05后中学生的科普视频吸粉千万,小实验把知识点“整活”,网友们看完视频之后都觉得很惊讶,博主刚开始拍摄视频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因为他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所以才会一直给大家进行科普。每一个实验都能够带着大家学习各种小知识点,所以中学生一定要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直观感受,能够将物理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
他们把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展现出来,可以让大家了解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神奇之处。理科学生的物理化学成绩都比较好,物理和化学包含天罗万象,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一直背课本记忆各种公式,根本没有太大的效果,等到做题的时候依旧一知半解。化学的方程式、白磷燃烧实验、电解反应等等。虽然书上的知识比较丰富也很详细,但是都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很难能够立刻学会,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比较高,可以恍然大悟。
实验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尝试,不过未成年孩子最好要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完成。航天员在太空中给大家做了表面张力实验,有些人看了视频讲解之后,依旧没有懂,不过这位中学生和自己的团队模拟了天宫课堂,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他们科普的团队越来越壮大,只要热爱科学,热爱做实验,就能够加入他们。有很多孩子的年龄并不是很大,所以这种短视频能够传递正能量,让更多学生加入到他们的团体中,让那些觉得物理化学没有意思的学生了解理化生学科的魅力之处。让无趣的物理课化学课变成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中学生科普视频吸粉千万,因为现在教育中学生教育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认知是重中之重。
如果视频博主采用较为繁琐的步骤,实验结果无法令观众眼前一亮。最终,视频账号会产生两大极端。第一个极端是忠实用户追完更新,却无法发挥视频科普作用。第二个极端是部分用户划走该视频,不利于用户积累新粉丝。中学生拍摄科普视频最大的特征为简单,人们仔细观察实验,最终得到科学小知识。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知识与短视频的结合,可以打破科学知识传播与理解的壁垒,使普通大众参与到科学知识的生产、创造和共享当中。
但是,从目前的科技传播现状来看,科技知识掌握在少数科技工作者手中,普通民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刚开始拍视频的时候,中学生还是一位小学生,慢慢的年龄也变得越来越大了,视频的粉丝也变得越来越多。普通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或者化学的时候就感觉很没有趣味,不想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看他们做的实验,之前的实验真的是非常不错的。
希望这档节目能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有一天会有一位大科学家从他们中走出来,不过现在的实验就有一点简单的,还会在比较短的视频里面进行带货。这也是很多网红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在火了之后就开始带货挣钱了,不然也会感觉很吃亏。这个中学生并不是独自一人拍视频的,还搭配了一个年龄比较大的男性,两个人在一起也是很默契的。虽然两人相处的方式很奇怪。
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却很坦诚,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让观众们觉得,他们不是在一个节目里,而是在生活中。
因为这种视频可以传播知识,让人们获取更多的能量,人们都喜欢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此这种视频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很多的小实验都是体现了知识点当中的一些化学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非常的明显,让人能够一眼就看到。
是通过一些小的实验,向人们介绍知识,非常的有趣,吸引到许多人的关注。
三、科学小知识(关于声音的)
人耳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蝴蝶的振动频率过低,人耳感受不到。而蜜蜂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可以听到。
四、一些科学小问题
1、甲先死,因为它的呼吸器官在腹部
2、大瓶子的,因为空间大,苍蝇会为了出去而飞来飞去,体能消耗得快,而小瓶子空间小,苍蝇飞不起来,体能消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