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什么视频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的视频如下:
1.《世界历史》是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11年1月25日开播的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它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2012年,《世界历史》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
2.《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扩展资料: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历史(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音像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讲坛
初学者的话,个人推荐百家讲坛,他们基本上每个时代都出了节目,跟着看会很棒。和别的历史视频相比有四个优点:
①教授讲课,所以深度和准确度比较高,比较权威。
②因为面向大众又是电视节目,所以他们的课程基础部分比较浅,初学者比较容易接受和听
③因为节目组一贯的风格,讲的比较有趣,听起来压力小,不像是专业历史节目那样初学者看起来无趣
④比较注重人文关怀,这是很难得的,很多历史节目都冷酷如冰霜,过于追求逻辑。这样其实不好,学历史要理解历史人物,尊重历史人物,人无完人,即使他不完美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现在很多学历史的人就是因为一知半解,对很多伟人妄加批评,其实人在乱世之中又谁能不犯错呢?这种苛责没有意义。但百家讲坛的大佬们比较尊重人物的人格,注重人文关怀,这对初学历史者的正确的史观和人生观建立有很好的帮助,这也是百家讲坛的魅力所在,他注重人文关怀。
国际历史的话,推荐《大国崛起》讲述各个大国的崛起历史,理解时代的每一次脉动。
该片记录了:
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第一个霸主)
西班牙(北美最早的霸主)
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商业帝国)
英国(如果殖民地算领土的话,人类历史最大领土的曾经持有者)
法国(欧陆强国,拿破仑时期差点统一欧洲)
德国(一战二战的发动者,四面受敌还缺乏海权,于是所以危机感很重决心要扩张的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二战疯狂惨败收场,美国扶植经济奇迹)
俄罗斯(扩张领土雄霸北方,沙俄覆灭赤色巨熊,抵抗纳粹横扫东德,两极对抗解体覆灭)
美国(英国殖民奋起反抗,联合法国独立自主,孤悬海外不断成长,血色征途覆灭土著,收拢人才军火财气,二战定音世界霸主)
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近代的话,推荐【走向共和】,理解近代中国的阵痛和觉醒,从清王朝到军阀时代,再到国民时代再到现在,每一步都充满了血泪,推荐的大作。
那要看你想了解什么样的了,表面的你直接百度就可以了,各国的都有,深入的不好意思你了解不到,会写到书上的都是各国通过的
大国崛起,推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或者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者世界上下五千年
首先中国的有《大国崛起》很经典的作品,还有就是《百家讲坛》不做评价
国外的有英国的BBC和日本的NHK纪录片都不错的
还有国外的一个电视节目《国家地理杂志》
望采纳
科普包括哪些内容?
科普包括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
扩展资料:
中国的科普特色教育有: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
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普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基本特点是:
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在知识信息中含有的四个不同层次(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中,占据最高层次的智能,才是构成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质。而这对身处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国务院各系统中,各部委的科普职能都是依据其主要职能而展开的。
科普日:
全国科普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全国各级科协组织和系统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而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定在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双休日。
中国的大型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