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如故——白茶科普知识
茶,千年文化里的雅韵
自古以来,茶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饮食的艺术,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纽带。茶的六大分类,如绿茶的清新、白茶的微发酵,每一类都蕴含独特的魅力,而其中,我身为福鼎白茶的守护者,对其情感尤为深厚。
白茶的分类与神秘起源
白茶,以其名字的古典,早在唐朝陆羽《茶经》中留下了印记。陈橼教授的《茶叶通史》揭示了福鼎,这个被历史铭记的白茶原产地,源于南三百里之外的长溪县(今福鼎),那里见证了古老茶树绿雪芽的神奇传说。
母树的守护与传说,赋予了福鼎白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中,蓝姑的仙人指引下,绿雪芽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村民,也开启了福鼎白茶的传奇历程。
白茶的陈茶与新茶之辨
白茶以其药用价值闻名,被誉为一年茶,三年药,十年宝。并非营销炒作,而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白茶无需繁琐的洗茶,其清新口感与保健功效,无论是新茶还是陈茶,都备受青睐。然而,新茶与陈茶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的痕迹和独特风味。
本地人珍视白茶的天然,往往只需两泡便弃之,因为其丰富的第一泡和第二泡滋味是白茶的精华所在。
选茶的三大标准
白茶的价格差异,除了陈新、工艺外,还有三个直观的鉴别点:品相、明前茶与荒茶。
品相上,白毫银针的洁白如雪,白牡丹则似花蕾绽放,从嫩芽尖到叶片,都是品质的象征。而普通茶叶,经过不同处理,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明前茶,仅限于清明节前,其茶针冲泡时会神奇地竖立不沉,象征着春日新生的活力与好运。而田茶与荒茶的区别,就在于生长环境与照料的差异,它们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味和价值。
结论与传承
福鼎的白茶,承载了家族的记忆与传统,每一泡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自然馈赠。无论是选择白毫银针的精致,还是白牡丹的醇厚,或是荒茶的独特风味,都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感受那份源自自然的茶香如故。
科学文化和科普有什么区别?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无论从2003年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算起,还是从2007年第一辑科学文化丛书出版算起,这个概念总共还没出现十年。绝大部分科学文化类文化产品,今天还被人误称为“科普”。我现在也还是“中国科普作协”的会员。如果我想加入一个叫“科学文化”的社团,我都找不到地方去申请。
江晓原、刘兵、刘华杰、田松这些人是推广“科学文化”理念的主力,我和他们也都认识。不是他们的宣传,我都不知道这个最能反映自己工作特征的词汇。不过他们是学者,从学者角度把科学文化理解成一些学术理论研究。而我则认为,科学文化首先是现实中早就存在的一种文化,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是对这类现实文化的总结和提练。可以视为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
对于科学文化作品来说,科学知识不是核心,而是素材。科学文化作家用这些素材去讲“善”,去构建“美”。然而,这些“善”与“美”因为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所以不同于传统人文文化中的“善”与“美”。科学文化作品的核心是人,不是知识。
其次,由于科普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目的在于将专著或者教材里令人生畏的知识普及出去,因此它的知识含量必定少于学术专著。当然,科学文化作品也是如此,其中的知识含量不可能比专著更艰深。然而由于科学文化意在挖掘知识基础之上的善与美,所以它是一种再创造,而科普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稀释。
正因为缺乏原创性,如今出版界搞纯粹的科普作品普遍使用枪手。反正都是那些科学知识,不如从大学里找一些读过某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把本专业知识搞准确的前提下,尽可美化一下文字就行。稿费标准也远低于原创作品。
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写手也不当真,因为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变化,他们往往不避讳东抄西抄来拼成一部科普书。科学文化完全相反,不管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意在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内涵,因此它是一种原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渗入了作者的个性,
再次,因为目标是普及,所以科普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创作,作者心目中的读者一定比自己懂得少。绝大部分科普作品要么以少年儿童为对象,要么以“工农兵”等低知识阶层为对象。而科学文化主要是写给知识阶层的读物,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当我动笔时,我就要明确是在写给和自己同样智力水平的人。
在没有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时,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作品都被混于科普。现在这个牌子在文化界、出版界也并不响亮,我本人所有出版物都没有打上这个标签。人们提到我,要么说我是“科幻作家”,要么说我是“心理作家”,并不清楚它们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类别。
不过没关系,一个概念从出现到被世人理解,有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很正常。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其余的朋友都没有问过这个问题,然而我估计这不能说明他们就知道它的意思,因为当他们再向其他人介绍我时,从未提过这个概念。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无论从2003年第一届科学文化研讨会算起,还是从2007年第一辑科学文化丛书出版算起,这个概念总共还没出现十年。绝大部分科学文化类文化产品,今天还被人误称为“科普”。我现在也还是“中国科普作协”的会员。如果我想加入一个叫“科学文化”的社团,我都找不到地方去申请。
江晓原、刘兵、刘华杰、田松这些人是推广“科学文化”理念的主力,我和他们也都认识。不是他们的宣传,我都不知道这个最能反映自己工作特征的词汇。不过他们是学者,从学者角度把科学文化理解成一些学术理论研究。而我则认为,科学文化首先是现实中早就存在的一种文化,这几位学者的研究,是对这类现实文化的总结和提练。可以视为科学文化领域的一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
对于科学文化作品来说,科学知识不是核心,而是素材。科学文化作家用这些素材去讲“善”,去构建“美”。然而,这些“善”与“美”因为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所以不同于传统人文文化中的“善”与“美”。科学文化作品的核心是人,不是知识。
其次,由于科普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目的在于将专著或者教材里令人生畏的知识普及出去,因此它的知识含量必定少于学术专著。当然,科学文化作品也是如此,其中的知识含量不可能比专著更艰深。然而由于科学文化意在挖掘知识基础之上的善与美,所以它是一种再创造,而科普只是对现有知识的稀释。
正因为缺乏原创性,如今出版界搞纯粹的科普作品普遍使用枪手。反正都是那些科学知识,不如从大学里找一些读过某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把本专业知识搞准确的前提下,尽可美化一下文字就行。稿费标准也远低于原创作品。
而从事这些工作的写手也不当真,因为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少变化,他们往往不避讳东抄西抄来拼成一部科普书。科学文化完全相反,不管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意在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内涵,因此它是一种原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渗入了作者的个性,
再次,因为目标是普及,所以科普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创作,作者心目中的读者一定比自己懂得少。绝大部分科普作品要么以少年儿童为对象,要么以“工农兵”等低知识阶层为对象。而科学文化主要是写给知识阶层的读物,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当我动笔时,我就要明确是在写给和自己同样智力水平的人。
在没有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时,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作品都被混于科普。现在这个牌子在文化界、出版界也并不响亮,我本人所有出版物都没有打上这个标签。人们提到我,要么说我是“科幻作家”,要么说我是“心理作家”,并不清楚它们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类别。
不过没关系,一个概念从出现到被世人理解,有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很正常。我愿意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