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中国钱币文化发展史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二、货币的历史演变,钱是怎么来的
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先民用物物交换,往往会出现别人换给你的是你不想要的,或你换给别人的,别人不想要,于是大家都想要的东西成为通货,作为中间转换的物品,也就称为一般等价物,例如最早的贝壳。虞瞬时期,仿照贝壳出现了陶贝,再往后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开采使货币有进一步发展,人们用钱范造钱或手工打制。15。16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出现机器造币,也就是机制币,例如晚期的光绪通宝,铜元,银元等以及如今的硬币。到拿破仑发明了侧齿,硬币的防伪更加完善例如5角硬币侧面。而纸币,最早的公认是我国宋代的四川一带的交子,唐代柜坊的飞钱已是纸币的雏形。随经济发展,交易额增加因大量硬币携带不方便,类似支票的钱据出现,逐渐演变成纸币。
三、钱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期。
(一)秦汉“半两钱”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六朝五铢”劣钱
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四、钱的产生历史,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
您好。
1.中国最早的钱币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种天然物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所以用贝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适的.因此可以说,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起动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
2.中国最早的金币
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黄金了,但是最初黄金只是用来作为装饰品或当作赏赐、馈赠物的.在我国,黄金作为货币应以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版为最早.这种郢爰金版形状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上许多印记,计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使用时根据需要临时凿开.因为金版上的印记大部分为 “郢爰”二字,故称“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饼”.这些印记像印章一样,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国最早的银币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重3072.9克.银币皆为铲形,銎(qiong音琼.铲上按柄的孔)作圆柱状,除一件空前外,其余均为实首.按布体大小可分为长、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长15.7厘米,宽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长8.4厘米,宽5.8厘米,重134克.《中国钱币》1983年第3期介绍,从造型、制作特点看,这批银布币属于春秋中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银质货币.笔者认为,它应属于专门用以赏赐或贮藏的钱币,而不是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