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有一个桃园镇吗?
徐州市睢宁县桃园镇
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以美丽的传说、富饶的物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的商客在这里投资兴业,使之成为工业重镇、商贸名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强镇。
桃园镇地处苏皖交界,西与皖灵毗邻,东依睢宁县城。交通畅达,古时就有“两省通衢,桃园为关”之说,机场路、宁徐高速公路、104国道、泗八省际公路均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素有“蚕桑之乡”和“结义之乡”的美誉。
桃园镇有着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如果说旧朱集村九女墩是一个凄婉悲凉的爱情故事,那么,柴王卖伞到子仙、王母娘娘盛摆数十里的蟠桃宴,使桃园成为令人神往的仙境。加之村村地名都富有传奇的色彩,曾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慕名前来,久而久之,桃园自然地就成了苏皖交界处商贸的聚集地。
桃园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生产以蚕桑和优质粮为主,桑园面积5万亩,年产鲜蚕10万担,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蚕桑基地,享有“蚕桑之珠”的美称,丝纺业成为桃园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要支柱产业。林、牧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优化,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形成,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桃园镇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了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邮电、广电、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新型城镇,成为苏北商贸的风水宝地,加之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环境和完善的保护政策,使这里成了外来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推动了全镇民营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目前,全镇民营企业数已达129家,私营从业人数达1万余人,工业营业收入达8亿元,其中2002年以来,新上工业项目65家,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41000万元,新增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新增规模列统工业企业8家,共有50多位外地客商前来落户投资,逐步形成了板材加工、金属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生产、纺织缫丝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入库税收由2002年的101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00万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8个,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先进镇。目前,桃园镇广大干部、群众、客商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继续走好“结义”之路,联手兴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镇”第一方略,突出优势产业、丰富资源、潜在市场三大招商重点,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实现外来经济和本土创业比翼双飞,个体、独资、股份经济充分发展的工业格局。
桃园人豪爽、自信、热情,民风纯朴、地道,古朴典雅的民间艺术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和灿烂的文明相融贯通,使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形成了“人气提升、经济提速、社会提效”的发展氛围。 全镇政治稳、人心顺、事业兴、百事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二、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的办学历史
时间简介校址1927.8-1929.4 嘉陵高级中学校(简称嘉陵高中) 莲花池北堤南充蚕桑局公地报恩寺 1929.5-1935.7 四川省立嘉陵高级中学校(简称嘉陵高中) 1935.8-1949.12 四川省立南充中学(简称省中) 1950.02 四川省立南充中学与南充县私立建华中学合并为川北公立南充高级中学校 1950.2-1952.8川北公立南充高级中学校(简称南充高中) 南充市三圣街 1952.9-1971.1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校(简称南充高中) 1952.9-1971.1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校(简称南充高中) 南充市新建乡西门坝(今涪江路) 1971.2-1980.12 南充市第四中学校(简称南充四中) 1981.1-2000.5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简称南充高中) 2000.5-2006.3顺庆区涪江路、高坪区龙门镇、嘉陵区火花镇2006.4-- 至今顺庆区涪江路、嘉陵区火花镇2002年,学校获批成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学校增设初中部;
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