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为啥子说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教科书 民间文化是

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教科书

民众生活的教科书民问文学在民众生活中,还发挥着生活教科书的功能。它既是民众生活的伴侣,也是民众的良师益友。

传授知识的功能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特别是一些农事谚语、歌谣乃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出一个经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有雨四下亮,无雨顶上光”;“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这些都是农民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简明概括。“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养麦”;“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出不怕连夜雨,麦出不怕火烧天”;“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枝花”;“霜降不刨葱,越长越心空”……这是对农事与节候之间关系的认识。“豆薅三道颗颗圆,谷薅三道米汤甜”;“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八成熟,十成收”……这是田间管理的经验总结。其他如林木的种植护育,家畜家禽的饲养,蚕桑渔业,五行八作,都有非常细致、全面的经验总结。这些谚语,虽然不一定经过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但它是农民对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长期观察、认识、积累的结果,是他们直接经验的总结。它不一定有科学命题的严密性,但却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指导性,它是农民自己口传的科普教材。

甘泉县的文化

秧歌

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地方群众文艺活动,普及甘泉县。每年春节,群众自发的组织起秧歌队,在村、镇及县城逐户庆贺拜年。秧歌队伍少者30~40人,多者近百人。一般为男女各半,分别列队,伞头1~2人,边跳边扭,以锣鼓伴奏,鼓乐队引路。秧歌队伴有“旱船”、“狮子”、“竹马”、“高跷”、“腰鼓”等,并有小戏剧、舞蹈等。

跑旱船

1人“坐”船、2人搬桨。亦有双人“坐”船,双人搬桨,大秧歌队均有水船。走场时坐船人动作灵捷优美,酷似水上漂。搬桨人仿梢公模样,动作滑稽,并扭三人秧歌。 寺沟村遗址

位于今高哨乡寺沟村东南台地上,距县城15公里,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1984年遗址调查发现东、西台文化层很厚,内涵丰富。东台遗址保存完整,断层积厚约3~5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地面留有灰色、蓝纹、素面、泥质加沙陶片;西台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00米。断层外文化遗址土层厚约4~7米。地面留有盆、钵、罐、尖底瓶等陶器残片,多为黄色、次为枯黄色。

史家湾遗址

位于甘泉城南20公里处道镇乡北、洛河沿岸史家湾村北山坡面台地上,属于龙山文化遗址。遗址的文化层很厚,有周和秦汉时期遗物。断层厚约4~7米,有明显灰坑。地面留有陶器碎片,有罐、瓶等。陶色以灰陶为主,陶质为细泥、粗泥、沙陶,陶纹有绳纹、细绳纹、麻点纹、堆纹。遗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