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计算机网络意义",
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后半叶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从本质上引起了一场文化的革命,促使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形成。网络对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和认识网络文化首先应该弄明白的问题。
一、网络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1.网络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曾用过竹简、帛等作为文化载体,引起文化载体最伟大最深刻变革的是纸的发明,它使人类的文化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迄今为止,纸仍然是保存展现文化的最常用最便捷的载体。信息网络的出现,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载体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对于信息的转输功能,也是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网络的这一功能,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报纸是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是声像媒体,网络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在信息网络中,信息资源的传输过程,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07年1月23日下午发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这说明互联网已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现在媒介的重要一员。
二、网络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
1.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化是网络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能够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促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网络自身的功能特征所决定的。
作为网络文化形成基础的信息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和密切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通信设备和信息资源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2.网络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类生理基础上的精神创造。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加工处理功能,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创造的意义,计算机输出端输出的文化信息是加工处理过的文化信息。
三、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INTERNET CUITURE)又称赛博文化(CYBERPACE CUITURE)或信息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人化现实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1.网络文化的产生。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验室将两台笨重的电脑用一根5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意味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了ARPA网,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了网络的雏形。ARPA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这表明网络不仅是技术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的网络文化已经在形成、在开始浸润整个社会。
2. 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产生了。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发生了转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二、网络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主要形态,正在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面貌。这实质上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发挥了
答案C
网络是一种先进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充分地发挥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充分地发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三、什么是信息文化传播
答案D
本小题考查的是大众传媒。本题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大众传媒现在
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四、网络传播和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区别
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定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