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竹编有哪些应用 竹编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哪些方面

一、竹编有哪些应用?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 ,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 ,民间竹编凉 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国南方地区 ,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手工艺 品 ,如安徽的舒席 、四川的竹丝扇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 ,一般经过剖丝 、切丝 、刮削 、磨光 、编结等过程。

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

二、请问编织中的挑,压是什么意思?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

三、周庄镇的特产

周庄人九百年来发展了不少高水平的传统工艺。“周庄竹编”、“庄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周庄的茶壶也别具特色,在其他地方,茶壶多为陶制、瓷制,周庄茶壶则为石雕。在茶壶壁身上,浮雕栩栩如生,形象丰富。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苏绣、珍珠等江南特产在这里也是比比皆是。

周庄文化街热闹非凡,可谓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文化街两边被一爿爿店面充斥,有开茶馆、设药铺的,有打铁、纺棉花的,有编竹器、捏面人的,有制木器、写书法的……

●竹编艺品

周庄竹编生产历史悠久,清代在镇北形成“篾竹埭”,生产筐、箕、箩、匾、榻、桶、席、篮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周庄竹编细密、坚实耐用,闻名四乡八邻。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小巧玲珑又实用的竹编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

●庄炉

周庄生产的铜炉,以做工精巧,花色品种繁多为人们所称道,曾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并享有“庄炉”的美称。其形状有圆鼓型、方型、六角型、八角型等。盖上和炉身上部刻有云纹、花卉、虫鸟图案,名为用器,实为精美工艺品。

●土布

周庄贞丰街景点澄虚道院边上,您可看到各类土布作坊,现场有纺线织布的工艺展示,同时也可以购买到各色成品布及土布做成各类衣物。

●万三酒

周庄盛产稻米,酿酒业十分发达,其中白酒最佳。将新糯米蒸成饭,调入酒药后,置于缸中,等它成为酒酿,漉去酒糟,再加上河水储于缸中,然后将缸置于墙壁旁。过月余,则成为色清味美的“靠壁清”。相传沈万三家在农历十月酿制的酒最珍贵,故又称“万三酒”。

●周庄筷子

周庄筷 以周庄水乡为背景的筷子 有独特的包装, 既可以当装饰品又实用。

●小瓷盘

绘有周庄风景的小瓷盘是旅游纪念和馈赠亲朋的上佳选择。

四、嵊州竹编的材料与加工

一、竹编常用竹种

1、 毛竹,又名“楠竹”、“孟宗竹”、“猫头竹”,是竹类植物中分布最广、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的优良竹种。毛竹材质坚硬强韧,不易开裂,文理平直,性能良好,在工艺竹编中用途最广,可以编织制作各种用途的竹编制品。由于竹壁厚,牢度强,因此,毛竹常用于竹编产品的骨架,如夹扣、提柄、摆脚、底盘。

2、 早竹。早竹纹理直顺,材质坚韧,拉力强,可劈成纤细的竹丝。竹丝片易染色,也易漂白,但竹节较脆,容易裂,常用于普及型产品和中档产品的编织。

3、 水竹,又名“烟竹”。水竹纤维细,既柔软有结实,纹路紧密,竹节较平,可劈较为精细的竹丝,色也比早竹纯净,是编织的好材料,常用于图案花纹的画面编织。

4、 青篱竹,又名“茶杆竹”、“沙白竹”。产地不在嵊州,是从外地采购来的。青篱竹平直光滑,竹身匀称,质地坚韧,文理平直,富有弹性,能开启极细的丝,是编织精细产品的极好材料。

二、竹编常用手工用具

1、篾尺,主要用于丈量尺寸和编织是挑起经篾、穿插纬篾之用。

2、 篾刀,是竹编艺人的主要工具,破竹、启篾、分丝等操作都离不开它。

3、 剑刀,是一种使竹片、篾丝达到宽窄一致的工具。

4、 刮刀,专门用来刮篾、浑丝的刀具。

5、 手钻,是竹编产品钻孔的工具,如夹口地胶合、产品的封口。

6、 卷刨,又称“一字刨”,用来刨光竹编中的夹料、提手等部件。

7、 榔头,竹编榔头比木工榔头小巧,在竹编品装配时作敲竹竿、圆钉之用。

8、 锉刀,常见的有尖头锉刀和平头锉刀,用于锉产品的夹料或环料,使其平整。

三、 竹编机械的创新

1958年,由张金樵、张森元、俞樟根等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劈篾机和刮篾机,功效比手工提高十六倍,改变了劈篾用牙咬、刮篾要弯腰的状况。

1967年,由马高华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印花机,运用在篾片地花筋工艺上,产生了一定的功效。

1970年,由俞樟根、吴继瑞创制的分丝机,用于篾片地分丝,构造简单,操作简单方便。

1977年,水帘式无溶剂恒温喷漆机仿制成功。

1981年,自行设计制造滚动式烫金机,具有效率高、结构合理、省电、安全等优点,进一步完善了烫金工艺。

1985年,由蔡永才等人试制了刨夹机,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四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