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人为什么喝豆汁
豆汁是老北京的独特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
二、北京小吃历史。分哪几类。
小吃俗称茶食、吃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就曾对其进行过描述,干宝在《搜神记》中提到的“小食”,便是小吃的最早命名。
古人曾言:“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之急”。就中国的饮食文化来看,既可登大雅之堂,招待贵宾巨富;又可于寻常巷陌中,迎候普通百姓的食品,恐怕只有小吃。由此,足见小吃被人们食用的普遍程度和无可替代性。
大凡到过北京的人,谈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外,一般也会对北京小吃颇感兴趣。北京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采四方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之特色,已形成汉民、回民和宫廷三种风味。目前的北京小吃,已逾百种,并已形成蒸、煮、煎、炸、烤、烙、爆、冲等多种技艺,其间融汇多民族的传统食艺、食俗,形成了琳琅满目、缤纷斑斓的诱人品相。
北京的小吃。豆汁是被老北京夸耀的好东西,也是北京当地小吃中最具代表性的。据《燕京风俗录》记载,豆汁最早为辽国民间食品,足见其历史渊源之久远,北京人已喝了上千年。其怪异的口味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梁实秋先生曾这样说道:“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能喝豆汁的人才算真正的北平人。”看来喝豆汁是北京人的专利,是外地人无法培养的嗜好。据说,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是在喝完一口豆汁后,才乘鹤归去的……现在,北京的豆汁店越来越少,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北京的豆汁店依旧有老北京们或慕名而来者穿梭着,位于崇文门外磁器口的“锦馨豆汁店”,据说是北京最好的一家豆汁店,生意十分红火。
若说豆汁只归地道的老北京人,那么其它小吃则是真正属于所有人的。从慈禧爱吃的“窝窝头”、齐白石老人情有独钟的“银丝卷”……到《城南旧事》中沿街叫卖的“驴打滚”,再到倍受老百姓欢迎的“芝麻酱烧饼”,众多的北京小吃诠释着、演绎着新的北京人生活……
北京小吃是深蕴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它的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审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块“活化石”,又是文化的北京人美学意识的象征。
三、豆汁和豆浆有何不同?
豆汁
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 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一般人受不了这种味道..
豆浆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胃、肺。
功效:补虚,清热,化痰,通淋,降血压,利大肠。
主治: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肺痿肺痈,口干咽痛,小便不通,乳汁缺乏。
说明:豆浆由黄豆加工而成。黄豆含有丰富的优良蛋白质,100克黄豆相当于200多克猪瘦肉、300克鸡蛋或1200克牛奶,所以被人们称为“植物肉”。豆浆所含的钙虽比豆腐低,但却比任何乳类都多,此外豆浆还含维生素B1、B2、烟草酸及铁等营养素。因此用豆浆哺育婴儿是非常适宜的。
豆浆是用黄豆加水现磨出来的.
豆汁是用绿豆做粉丝剩下的渣滓经过沉淀以后,生产出来的.
它们味道不同,营养各价值不相同.都很不错.
四、北京豆汁怎么做?
1、将绿豆杂质筛净,淘洗干净,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2倍)泡十几小时。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时捞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细越好),每千克绿豆约出稀糊2.65千克。然后,在稀糊内加入1.5千克的浆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12千克的凉水过滤,约可滤出粉浆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夜沉淀。白色的淀粉就沉淀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层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层即是颜色灰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淀粉约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还需在沉淀一次,夏季沉淀六小时。冬季沉淀一夜。沉淀好后,撇去上面的浆水。 3、锅内放入少许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涨并将一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微火保温(此时不能用旺火,否则会逐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咸菜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