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海里面有什么的东西?
海洋中有海带、水母、海马、鲨鱼、海豚、鲸鱼、河豚等等海洋生物。
1、海洋中有海带
海带,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是一种可食用海藻,可以适用于拌、烧、炖、焖等烹饪方法。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褐藻纲,海带科。孢子体大型,褐色,扁平带状,最长可达20M。分叶片、柄部和固着器,固着器呈假根状。叶片为表皮、皮层和髓部组织所组成,叶片下部有孢子囊。
2、海洋中有水母
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
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
3、海洋中有海马
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
4、海洋中有鲨鱼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的鱼类。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5、海洋中有海豚
海豚是与鲸和鼠海豚密切相关的水生哺乳动物,大约于1千万年前的中新世进化而成,广泛生活在大陆架附近的浅海里,偶见于淡水之中。主要以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各种海豚构成了海豚科家族,该科是海洋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全球共17属37种,中国有13属18种。海豚有着看起来友善的形态和爱嬉闹性格,在人类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欢迎。
6、海洋中有鲸鱼
鲸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鲸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98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动物。中国海域就有30余种。鲸的所有种类中除几种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海洋 。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
7、海洋中有河豚
河鲀(河豚)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海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水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海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鲨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海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河豚
二、深海海底有什么?
浮游生物
由细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毛颚动物等的一些种类组成,种类和生物数量均较少。生物数量通常随水深增加而明显降低。太平洋千岛-堪察加水域的中型浮游生物量,在200~400米水深处每立方米平均超过100毫克,但3000米以下却不到1毫克。同一种浮游动物,个体小时多生活在浅处,个体较大时生活在深处。如桡足类的海羽水蚤属和光水蚤属的一些种类,生活在2000米水深处个体最大可达17毫米,而随着水深变浅,个体大小也随之变小。深海浮游动物多为杂食或肉食性。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对营养物质的垂直转送起着积极的作用。
游泳生物
在深海也有不少鳗鱼,如哈氏囊咽鱼和宽咽鱼等。鱼体细长,嘴特别大。有些鳗鱼幼体上游到较浅的水层,成体时才回到深水。
在深海鱼类中,圆罩鱼属的个体数量最多,鱼的个体小,长仅5~6厘米,头大,暗褐色,其鳃可滤食浮游动物。不成群,个体之间约保持3米的距离。
底栖生物
深海底栖生物的生物量随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米处底栖生物种类多。随水深的增加,其组成也发生变化,浅水种逐渐被深水种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处是转折点。在万米以上的深渊,仍有底栖生物,已发现的种类有:有孔虫、海葵、多毛类、等足类、端足类、瓣鳃类和海参类等。
三、海底的最深处是什么?
深海底面的面积无比辽阔,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个海底面积的80%以上,相当于海平面以上陆地面积的近2倍。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那里的光线越来越暗,水温越来越低、生物了越来越少。深海的温度随海域纬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从接近两极海域的-1.8℃到低纬度区1000米深处的7℃-8℃不等,再往深去还要低一些。盐度稳定为35。溶解的氧气量相对要高。水的压力巨大,例如,在10000万米深处,动物体表的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压力,这对深海动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产生很大影响。那里除了生物发出的幽幽荧光之外,到处是永恒的黑暗,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无春夏秋冬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于1000米以浅的水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底栖动物的数量渐少。例如,在富饶的浅海参,底栖生物量可达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陆架,即水深200米以浅的大陆沿岸海域,生物量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渊带每平方米只有0.001克。当然海底热泉附近,发现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里生物非常丰富,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
一、深海游泳生物有节肢动物、虾、乌贼、章鱼和鱼等。深海头足类,没有它的浅海兄弟那么神气,它们身上的肌肉少,比较脆弱,运动慢得多。虾不多见,占主导位置的是鱼,已发现150多种,只占中层鱼种数的10%,其中70%属于角(鱼安)(鱼康)类。这类鱼口大得惊人,身体扁扁的,头大尾小,样子非常难看。它们都不大爱活动,只张开大口,靠拟铒诱捕猎物。这拟饵由背鳍前部鳍条衍生而成,即为一根长长的柄上有一个圆形膨大部,状如灯笼,内有发光器。发光器发出幽幽的光,“灯笼”在长柄上不停地摆动,状如游动的小动物。有些鱼误以为这是可口的美食,游过去刚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鱼安)(鱼康)一口吞进肚里。不管是鱼还是别的什么动物它统统能吃。这类鱼还有一个特点,特别雄鱼都长在雌鱼身上,永远不离不弃。当它们孵化出来不久就忙着找配偶,雌鱼发出一种特殊香气吸引雄鱼,雄鱼一日找到雌鱼紧紧咬住不放,至于咬到什么地方它满不在乎。时间一久,雄鱼的口就和雌鱼皮肤吻合在一起,消化系统全部退化,全靠雌鱼供养,所以身体越来越小。雌鱼可以长到6-8千克重,雄鱼只有几克重,到了生殖季节就用不着再到处寻找配偶了。
二、由于深海食物供应匮乏,所以深海动物在生殖上往往只产为数不多且带有大卵黄的卵,孵化出的幼体依靠卵黄的营养就能很快发育成小的成体状幼体,无脊椎动物和多数鱼类都是这样繁殖的。
在这辽阔、寒冷、黑暗的深海环境中生活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游泳生物,都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游泳生物最明显。例如,深海鱼最突出的特点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进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机会就越大。像巨喉鱼的巨大口部成了鱼的主体,其余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属部分了。有的鱼能吞下和自己身体一样大的食物,有些(鱼安)(鱼康)鱼甚至能吃下相当于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动物比浅海的相近种要小,但也有一些动物反而比浅海种大,如深海多毛类虫有2米多长,浮游动物身体也趋于增大,如挠足类在2000米深处最大,可达17毫米,糠虾在深海可达10厘米。
深海动物的代谢率很低,为相近的浅海动物的1/100,连细菌分解有机物的速度也很慢,鱼和无脊椎动物的耗氧量比浅海相近动物低100倍。深海动物身体组织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质和类脂物质少,这也是代谢率低的原因之一。由于代谢率低,其寿命反而长,如一种双壳贝类,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长到最大,充其量不过几毫米长。
深海动物的嗅觉还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鳗鱼靠嗅觉来找到并鉴别雌雄,另一些深海动物靠嗅觉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鱼、端足类和虾靠气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诱饵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个小时就诱捕了800个端足类动物,到9600深还能诱捕到端足类。一般是端足类先找到食物,然后鱼和虾很快就被吸引过来。
许多深海动物包括鱼、虾、头足类等都能发光,在漫漫长夜的深海之中,发出点点星光,一闪一闪,仿佛是在遥远的天际闪烁的小星星。发光的目的是恐吓敌害,诱捕食物,吸引异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层的鱼鱼眼往往很大,且像望远镜一样成筒状,方向朝上,因光是从上方来,这样可以充分接受上方来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层,除了生物发的光以外无任何光线,即使视力再好也无用武之地,所以许多鱼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们的侧线发达,许多鳍条延长成丝状,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样,可以察知周围的微弱动静。因深海的水很稳定,任何动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水的振动,都会被发觉。
1000米以浅的动物体色鲜艳,有不少呈红色或紫红色;千米以深的动物,体色多为深褐色或黑色,这种颜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发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总之,深海的恶劣生活环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