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要24节气歌以及每一句的内涵 24节气歌以及每个节气的含义

一、要24节气歌以及每一句的含义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别指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汉代吸收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平气法”划分节气,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在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不同。“平气法”划分节气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日短至、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均。

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种划分方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比如立春,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虽不尽对应全国各地,但可作为四季气候变迁的参考意义。

自古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立春有什么说法?

寓意是阳气上升,万物更生,新岁开启。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立春的含义是春季的开始的意思。

廿四节气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自此进入了新的循环。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亦即岁节。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八卦、历法等,文明肇始。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天维建元,以寅开始。据《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新轮回已开启,万象更新。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中原地区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