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建立时间,统一过程,意义)?2.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2条)?
581年建立。589年,50万隋军渡过长江天堑,灭了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
原因: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大力发展农业;减轻付税遥役;倡导节俭。
二、简述隋朝秘史
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三百年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政治的制度,融合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统的形态。在纵横捭阖、波诡云谲的历史中,隋文帝把握了时代的脉络,实现了国家统一,开疆拓土。然而在此同时封建皇权必然仍然不可逃脱。而治国有方的隋文帝杨坚,纵使皇权在手,却不得不为了一句承诺,忍受皇后独孤的束缚;纵使两个儿子均为自己和独孤所出,却无法制止杨勇和杨广为皇位的厮杀;纵使他富有天下、终其一生只想挥霍一种东西,那就是感情,却和儿子爱上同一个女人——陈婉。
名为太子却被父皇母后疏离的杨勇,无法忍受父母对弟弟的偏爱,为帝位也为证明自己,在宇文化及的挑唆下,将弟弟一次一次推向绝境,不惜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张丽华送进敌国的怀抱。洒脱不羁、文才卓绝、本无心争斗的杨广,只想和陈婉老去天涯,却被逼得不得不步步为营,变得自己也不认识,为保护自己,将彼此深爱的陈婉送到父亲的床笫。
为了爱,陈婉将命悬一线杨广从祭台上救下,用自己的幸福换来国家的和平,用自己的生命留全杨广的声名;为了爱,张丽华忍辱偷生,牺牲色相为杨勇妖惑敌国;同样是为了爱,萧玉儿为杨广默默承受着一切……
杨坚错了,得到了陈婉的身体却得不到她的心;独孤皇后错了,她以为能拴住帝王杨坚一生一世;陈婉错了,她以为自己深爱的男人会给自己一生的幸福;杨勇错了,输掉了江山也输掉了性命,却是那个被他伤害得恨不得他死的张丽华陪他到最后;杨广也错了,他以为赢到了江山就能赢回陈婉,他想瓦全,陈婉却选择了玉碎。帝位江山,至爱红颜,从此不可兼得,错只在错生帝王家。
那一段风云沧桑,多少金戈铁马,乱世豪杰;多少明争暗斗,波诡云谲;多少儿女情长,旷世绝恋,都已湮如尘土……
三、隋朝的历史故事,200字左右,要真实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四、隋朝的历史故事100字
上柱国贺若弼
上柱国贺若弼是大隋王朝的又一柱石,不过,稳重、隐晦的性格让其成为隋朝开国元勋中最没有“风头”的一个。但他对隋朝的功绩却是没有人可以抹杀的,稳重的做事风格也颇得隋文帝赏识,这使得贺若弼最终坐上了上柱国这个令人垂涎的位置。而他的隐晦也使他在隋炀帝上台后得以保全自己。(历史对贺若弼的死有分歧:一说贺若弼在今陕西榆林因为连坐被斩,一说贺若弼得以善终)而且,其首创的“均甲制”也在他的默默耕耘下颇有成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贺若弼的“均甲制”在隋朝末期让隋朝保持了“中兴”的一线曙光。要不是杨广这小子太能“造”,贺若弼也许可以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