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三国是小说 三国是小说还是史记

三国是小说,还是历史?

三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但同时也有小说的艺术形式。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的伏笔俯拾皆是,但有的出其不意,如不细加咀嚼还真品不出它的滋味。

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写的是汉中最后一役,曹操兵败斜谷界,三军锐气堕尽。此役之后,刘备正式称号汉中王。曹操兵败撤退是早有伏笔的,这就是将夜间口令定为“鸡肋”。点破这一点的是杨修,结果杨修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砍头。

但杨修究竟为何被杀,《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对杨修的聪明进行了大段铺垫,从当年杨修猜透蔡邕在曹娥碑后题诗的隐意,到擅自与众分食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甚至还写了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似乎是由此引来杀身之祸。

其实,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的聪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鸡肋”就是杨修,杨修所言“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就是自我写照,只是他陷于“鸡肋”般聪明而不能自拔,曹操怎么能容忍身边有这样的谋士。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可见,《三国演义》这样写是有史为据的。但成就如此精彩的一章,使“鸡肋”由此而成为典故,作者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国演义》:条条计谋处处伏笔

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1楼的人已经回答了些、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背景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兴起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

乡土小说

、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主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