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包青天的历史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二、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三、历史上的包拯真的谁也不怕吗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人。天圣五年进士,出任大理评事、天长知县、殿中丞、大理寺丞、知端州等。政绩卓着,累迁监察御史,建议裁汰冗官、轻徭薄赋、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刑部、兵部员外郎,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再召入京,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天章阁待制,刑部、右司郎中,移知瀛、扬、庐、池、江宁诸州府。至和三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改革诉讼制度,裁撤门牌司,尽毁达官贵人之豪宅乐园,维护京畿治安;后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提点刑狱、枢密直学士、三司使、给事中,礼部郎中、侍郎等职,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嘉佑六年任枢密副使、礼部尚书,后卒于位,葬于合肥。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比如他当年在端州任知州时,两袖清风,岁满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尤其后来出任开封府尹,更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弹劾同僚、上司、显贵无数,以及着名的陈州放粮、怒铡国舅故事——但要说他如何断案如神、明察秋毫,至今几乎所有包公戏亦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那便只是文人墨客们的编造而已,事实上史书并没有多少记载他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不在断案上,而是前面提到的那几点。相反倒有一些史料证明,这位爷根本不会判案,刚愎武断,自作主张,糊涂中计;而且还脾气暴躁,感情用事,胡乱杀人。
四、历史上有没有包拯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号:包青天;包家;黄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籍贯:安徽合肥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属相:猪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星座:白羊座
卒年:嘉佑七年(1062)
享年:64岁
谥号:孝肃
父亲:包令仪,追赠刑部尚书
母亲:张氏
配偶:张氏(原配,早亡);董氏(续娶);孙氏(媵)
子孙:
·包繶(长子)、崔氏(长儿媳)
·包绶(少子)、文氏(少儿媳)
·包文辅(长孙,夭折)、包永年
中举:天圣五年(1027)29岁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岁
初仕:天长县知县
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家训:後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五、历史上的包拯真的能夜能断阴,日能断阳吗?
得把真实与演绎分开看;
历史上真人是不能的,但传说中的和文学作品中的“包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