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世界历史地图集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地图集pdf

世界历史地图集内容简介

这部《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一部旨在呈现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政区变迁的综合性参考工具。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研究者以及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便利。编纂者们均为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专家学者,他们深感需要一个既配合教学、又具有中国特色、简洁适用的地图集,以辅助教学和研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各国人民的活动与中国的相关历史事件相结合,地图集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地域理解,从而深化对世界历史的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重要。地图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的各种内容,方便理解和记忆。对于其他学科工作者而言,这部地图集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参考价值。

在编纂过程中,地图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的演变。它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四卷本为基础,但又在结构、编排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时限范围涵盖了原始社会到海湾战争和东欧剧变,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部分,内容全面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国际关系,以及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

在处理各国历史边界和重大历史事件时,地图集持谨慎态度。对中国历史边界,参考了多卷本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近代和现代部分,地图集以国际条约为准,如果没有依据,则参考相关国家的历史地图,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的出版物。

世界地图是谁最早制的

故宫发现最早的世界地图 在欧洲人发现非洲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地图就描绘了非洲 历史新探 明朝皇宫珍藏的世界地图正在开普敦热展!这成为近期轰动南非的一大新闻。明宫地图为何远赴非洲之角?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地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邢永福研究员。 ■《大明混一图》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邢永福馆长介绍说,热展南非的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时朝廷专门绘制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幅明宫地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制件,目前正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这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大明混一图》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馆馆长邢永福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的皇宫秘档,总数达1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图。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十分珍贵。在二十世纪初,大内档案被世人所知,于是与殷墟甲骨和敦煌写经,共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据邢永福馆长介绍,《大明混一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当属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物。 ■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 有意思的是,在这幅明代地图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满文标签,这是怎么回事呢?邢永福馆长说,清政府取代明王朝后,将这幅图内1000余个汉字地名,全部按等级贴盖上大小不同的满文标签,表明满族人正统治着华夏这片土地。 这幅明代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在《大明混一图》上,欧洲和非洲地区描绘得都很详细,绘制得也很规整,而且笔法流畅。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地图中还显示在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因为在传说中曾写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湖,其面积远大于里海”。地图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陆线条精美,形制一目了然,仿佛让人们看到当年郑和万船扬帆,七下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远征西方,开创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 ■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年前,中国人就对非洲有所了解了 气势恢宏的《大明混一图》,是如何被南非政府所知并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的呢?邢永福馆长介绍说,1999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南非时, 曾赠送给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卷),卷首几页展示的便是《大明混一图》。金瓦拉议长本人酷爱收藏古地图,并对古地图的鉴赏和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当她看到600多年前,中国人就绘制出如此精美的地图时,赞叹不已。她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年前,中国人就对非洲有所了解了。金瓦拉议长恳请中国政府,允许为2002年底在南非首都开普敦举办的“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提供《大明混一图》复制件。 邢永福馆长接着说,在接到为南非议会复制《大明混一图》的任务后,我们组织馆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该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且尺寸相当大,虽保存尚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化现象。在制作过程中,既要保证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受任何损坏,又要保证让南非人民及时目睹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这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颇有难度的事。有关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多次指示我馆,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复制任务。我们抽调有关专业人员,会同敦煌艺术研究院数字化专家,在外交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等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如期完成了巨幅《大明混一图》的复制工作。精心制作的明宫地图复制件,保持了原图面貌,大小一致,颜色逼真,令观者叫绝。 ■欧洲15世纪的地图上,其中有些地图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称为“未知的土地”。欧洲地图所表示的非洲的形状不仅不准确,而且上面画满了怪诞和可怕的动物 2002年11月12日,“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南非首都开普敦隆重开幕,展览持续数月。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副议长姆贝蒂、省务院主席潘多、总统夫人泽娜拉以及各部部长、主要政党领袖及议员出席了开幕式。《大明混一图》复制品在展览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引起各界极大关注。 邢永福馆长向记者打开我国驻南非使馆发回的一沓公函,其中谈到南非议长金瓦拉在讲话和参观中一再强调,该图的展出有力地证明,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多年前,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人就对非洲已有所了解,在地图中甚至标出了非洲主要河流的走向。非洲人应该从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金瓦拉议长希望中国驻南非使馆转达她深切的谢意,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南非人民便无缘了解这幅“宝图”,目睹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南非主要报纸、电视台、电台对《大明混一图》都做了突出报道,还制作了采访金瓦拉议长的专题电视节目。报道说,中国和南非都保存有大量反映中非交往的历史文物,而只有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向我们展示了关于那段被忘却的历史线索,提供了欧洲人到达非洲之前,有关非洲和中国交往的证据。由此可以说,非洲与亚洲人民之间的交往,要比与欧洲人的交往至少早了一个多世纪。南非媒体还说,欧洲人对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了解得非常少,这也反映出在欧洲15世纪的地图上,其中有些地图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称为“未知的土地”。欧洲地图所表示的非洲的形状不仅不准确,而且上面画满了怪诞和可怕的动物。而14世纪中国的地图,对非洲大陆的山川,特别是南部非洲的海陆线绘制得却是那样的精美。南非学者通过《大明混一图》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那个时期的中非交往,这对我们已知的历史知识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