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日本出版业历史沿革 日本著名的出版社

一、日本出版业历史沿革

20世纪初,日本出版业的主要出版社有三省堂、实业之日本社和讲谈社。其中,实业之日本社在1909年率先采用期刊寄售制,推动了期刊出版业的繁荣。随后,图书市场上流行每册售价1日元的读物,被称为“元本时期”。这个时期,出版了大量30~40卷或分册1套的全集、丛书,图书的品种与数量急剧上升。从1926年的20212种到1938年的29466种,出版数量呈现显著增长。

1927年7月,岩波书店出版了普及版丛书——“岩波文库”,以袖珍平装本形式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定价以每100页日元2角为标准,实行分册零售方式。至1971年,共出版了3300种,1.6亿册,至今仍是岩波书店的代表性出版物。日本的文库本丛书,以重印古典著作为主。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限制言论自由,出版业陷入困境。战争结束后,出版社数量减少到不足300家。

战后,出版业迅速复苏,1948年初出版社数量增加至4000家,但随后在1951年降至1881家,1953年降至1541家,直至1955年再次增长。1956年,图书出版社开始出版周刊,新潮社出版的《新潮周刊》标志着日本出版业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其他出版社纷纷效仿,形成持续至今的“杂志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包括《钻石》、《主妇之友》、《东洋经济周刊》、《家之光》等。

大众性杂志、百科全书、丛书、全集等出版物是日本出版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日本出版业从20世纪初的起步,到“元本时期”的繁荣,再到战后复苏及战后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其历史沿革与变迁。

扩展资料

日本出版业总额的60%多是通过出版社—批发公司—书店这一重要发行渠道实现;20%通过出版社直接向图书馆、学校、大学生协会、图书俱乐部、读者销售, 或以分期付款方式送货上门实现;其余份额,则通过各种零售渠道实现。全国性行业组织有:日本书籍出版协会、日本杂志出版协会、日本出版贩卖协会、日本书店联合会、日本旧书店协会、日本古籍书店协会。

二、日本共产党相关著作

以下是关于日本共产党相关著作的一些重要文献: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出版的『日本共产党の八十年』(2003年),详细回顾了党的历史。

『日本共产党第23回党大会决定集』(2004年),记录了党的重要决策和决议。

『自由と民主主义の宣言』(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出版局)体现了党的政治理想。

不破哲三的『私の戦後六〇年 日本共产党议长の证言』(新潮社,2005年8月),提供了个人在共产党内的经历和见解。

『日本共产党史を语る』(新日本出版社)深入探讨了党的历史发展。

宫本顕治的『日本革命の展望』和『日本共产党の立场』(新日本出版社)反映了其革命思想和立场。

犬丸义一的『日本共产党の创立』(青木书店,1982年9月)揭示了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朝日新闻社编的『日本共产党』(朝日新闻社),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

立花隆的『日本共产党の研究』(讲谈社文库)对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户川猪佐武的『小说自民党対共产党』(角川文库)揭示了两党间的对抗与互动。

其他如小泉信三的『共产主义批判の常识』(讲谈社学术文库/新潮社)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探讨。

还有思想运动研究所编的『日本共产党事典(资料编)』(全貌社),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对于离党人士,袴田里见的『昨日の同志宫本顕治へ』(新潮社,1978年)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观察。

兵本达吉的『日本共产党の戦後秘史』(产経新闻社)揭示了战后时期的秘密历史。

油井喜夫的『汚名』和『虚构 - 日本共产党の闇の事件 - 』(社会评论社)揭露了党内部的争议和暗面。

笔坂秀世的『日本共产党』(新潮新书/新潮社)可能提供了独特的分析和解读。

对于官方视角,警备研究会的『日本共产党101问』(立花书房)展现了官方对共产党的立场和关注点。

田代则春的『日本共产党の変迁と过激派集団の理论と実践』(立花书房)分析了党的演变和激进派团体。

弘津恭辅的『共产主义运动の研究』(立花书房)深入研究共产主义运动。

大野达三的『警备公安警察の素颜』(新日本出版社)揭示了与警方的关系。

塩田庄兵卫的『日本社会运动史』(岩波书店)则探讨了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扩展资料

日本共产党(日文:日本共产党、にほんきょうさんとう,英文:Japanese Communist Party,缩写为JCP),成立于1922年7月15日,现为日本第四大党,是日本左翼政党的代表。

三、镜中日本(十三):理论与现实的鸿沟——没有回报的日元升值干涉

【镜中日本(十三):理论与现实的鸿沟——日元升值干涉的无果之路】

日本80年代的社会变迁,第十三篇章揭示了那次关键决策的理论与实际的碰撞。面对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财政困境和日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压力,日本政府并未屈从于外界的猜测,而是选择主动推动日元升值。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J曲线效应,意在通过货币升值削弱制造业竞争力,平衡贸易失衡。然而,这一理论在现实中并未如预期般显现。

经济学中的J曲线理论预设,价格上升会促使消费者转向价格更低的产品,从而调整贸易结构。然而,日本对美出口的主力——汽车、家电和半导体,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如丰田等。这些行业面临政府对出口量和价格的严格管控,即便日元升值,价格和数量受限,反而导致美国消费者负担加重,贸易赤字看似扩大。半导体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价格竞争受到限制,加剧了美国的困境。

美元贬值本应有利于美国农产品出口,然而其他国家的货币跟随美元贬值,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未增强。再加上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农产品需求并未如预期增长。而日本对美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如木材和农产品,美国出于保护本国农业的考量实施了数量限制,进一步削弱了汇率调整的效果。

尽管日本政府期待J曲线效应,但实际情况是,85年的日元升值并未显著改变贸易失衡,反而加剧了贸易黑字。这一结果与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观察不谋而合,他指出,贸易不平衡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产物,而非单纯的经济现象。实际上,日本对美输出和美国对日本的逆差中,许多是相互间的投资和品牌产品,两者在总量上几乎达到平衡。

大前研一质问,那些主导世界金融的精英们难道忽略了这一事实?这不只是一场经济游戏,而是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巧妙运用。贸易失衡的假象背后,隐藏的是权力结构的动态平衡和全球资本的追逐。下文将深入探讨汇率变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博弈。

参考资料:

丰田公司历史

大前研一,《新・国富论》,讲谈社,1986

大前研一,《日本経済に斩りこむ》,文艺春秋,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