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王楼的故事和来历
越王李贞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虽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才华出众,而被先后封为汉王、越王。越王楼在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由李贞亲自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建楼。越王楼的修建先后历时3年,耗银50万两,楼高10丈。
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这里是李贞处理政务的地方,实际也是当时的绵州州衙。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华丽的图案,展现出一幅雍容的皇家气派景象。踏上楼梯,攀至顶层,据诗文记载,可北望剑门,72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滔滔涪江流经楼下,水面宽约6丈,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为当时绵州胜景。楼建成之后,李贞命人清理余下材料,移到城西南涪江边,将剩余款项在此建了一座望江楼。
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
二、越王楼的修建年代是哪年?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公元656年-661年),距今已1350余年,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即百尺),时居四大名楼之首(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
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三、绵阳越王楼有哪些历史
越王楼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楼高99米,内外共15层,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越王楼是我国目前设计最为复杂、楼层最高的仿古建筑,也是绵阳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该楼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落成后位于绵阳城内涪江东岸的龟山之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楼”。杜甫、陆游等都曾登临该楼,杜甫的一首《越王楼歌》流芳百世:“绵州州城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廓。”
四、越王楼的故事
政迭出,气象一新,州人莫不怀德畏威,李贞心中颇感欣欣然。一日,李贞吩咐几个随从,带上酒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