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汶口遗址的简介
大汶口遗址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大汶口镇的汶河边上。 大汶口遗址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著名遗址。
年 代: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
发掘年代: 1959年。
简 介: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意 义: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所具有的特点:
1、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石器比较简陋,一般将天然砾石加以敲击,然后再稍作加工。形状不规则,一件石器有很多用途。
2、旧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的石器比较复杂,打制技术有很大提高,加工也比较精细。
3、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石器已经出现了穿孔和磨光技术。
4、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
5、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镜面状。
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所具有的特点说明的问题:
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备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确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趋向专一;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为钻穿、管穿和琢穿三种。钻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坚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装上石制的钻头,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湿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来转动木棒进行钻孔。
管穿是用削尖了边缘的细竹管来穿孔,具体方法与钻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但由于当时人们所能支配的物质只不过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纤维简单加工而成的绳索等,这就限制了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扩展资料: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这种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
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斧、凿、刀、镰、犁、矛、镞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镜面状。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能见少数刀、凿、镜子等红铜器。夏商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但夏商,甚至更晚的一段时期内,石器仍作为重要工具使用。
由于矿体的开采、熔炼、铸锻等技术水平,当时的金属工具、武器,不少还是承袭磨制石器形制发展而成的,石器中的斧、锛、铲、刀、镰、镞、矛头等器形,不但是青铜器的祖型,甚至影响到铁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属器产生以后,某些磨制石器又直接因袭青铜器的形制,如钺、戈、剑、斧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人(北京猿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口店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顶洞人
三、张君抢劫案拍成电影叫什么名子
是电视剧
天不藏奸
出品时间
2004年2月
出品公司
武汉新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
常德
发行公司
湖南乌龙山文化拓展有限公司
首播时间
2004年4月13日
导 演
李平
编 剧
水运宪
主 演
王亚楠,郭晓晓,潘星谊,吕中
集 数
30集
每集长度
46分钟
类 型
警匪、悬疑
制片人
刘向群
语 言
汉语普通话
四、桂林山水是多少面额人民币的背景图案
桂林山水是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
第五套人民币1元背面——杭州西湖 - 三潭印月
第五套人民币5元背面——泰山观日峰
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长江三峡 - 夔门
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桂林山水
第五套人民币50元背面——西藏布达拉宫
第五套人民币100元背面——人民大会堂
扩展资料:
人民币图案背后的故事:
1、贰角上的姑娘
1980年版的贰角人民币上,有两位美丽可爱的少数民族姑娘,画面左边的土家族姑娘,现任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的黄其萍。
2、1元上的拖拉机手
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1元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梁军193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1948年,梁军所在学校决定办农场,派学员去参加拖拉机训练班学习,两个月后梁军和同学驾驶着3台拖拉机回到学校。随后,学校成立女子拖拉机队,1950年6月,学校宣布以梁军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
3、1元上的侗家女
现行第四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侗家女子的头像,是贵州从江县庆云乡佰你村村民石奶引少女时代的头像,此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大约是在1978年,16岁的石奶引和伙伴们身着侗族盛装,去从江县洛香镇赶集。突然有人从背后拉了她一把,石奶引转头一看,是个满面笑容的陌生男子,他旁边还站着两个人。该男子示意她脸朝侧面站定,然后拿出笔和画夹画了起来。
4、壹角上的苗族阿哥
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币中壹角上左边人物王德安,是个苗族阿哥。上个世纪50年代曾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后在贵州省体委担任领导。令人遗憾的是,王德安已于2006年7月去世。
5、10元人民币上的工人
这张人民币上面的工人就是我的画像。”指着一张绿色图案的第一套人民币10元人民币,86岁的杨琦老人笑着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杨琦是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雕刻制版者和参与者,也是第一套人民币10元钞票图案上的工人原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