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中国汉服文化说明 中国汉服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汉服文化介绍

1、汉服文化汇集了自西周至明朝的儒家经典著作,如《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银陆、《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等,这些文献共同构筑了汉服文化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通过基和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等方面得到了体现,而且深刻反映了儒家礼典服饰的精髓。

2、汉服文化源远流长,自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延续至清代,尽管在清代遭受了中断,但它通过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借助汉服这一民间文化形式,得以复兴与发展。

二、关于汉服的基本知识

关于汉服的基本知识如下:

1、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2、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3、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

5、襦裙制

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这个形制包括短襦、半臂、大袖衫。是历代女子最喜爱的穿着形式。

三、汉服的由来简短介绍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的款式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