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我国西藏古代著名佛教史家布敦著有 古代西藏的主要居民是

一、我国西藏古代著名佛教史家布敦著有?

布敦·仁钦朱(1290-1364):藏传佛教学者、夏鲁派创始人。亦称布敦·宝成。元人译作“卜思端”。原属绰浦噶举派。学习过噶举、噶当、萨迦等派教法,佛学知识广博,写了不少佛学和历史的著作。其德格版《全集》共26函,200余种。对西藏所传重要显密经论注释颇多,并首次编订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目录。著有《善逝教法史》(亦称《布敦佛教史》)一书,是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的名著。14世纪中,受夏鲁地方封建势力阶氏家族迎请,到夏鲁寺主持寺务,寺院得以重新扩建,门徒众多,从此名声大噪。元朝末年,顺帝曾请他进京传法,未成行。卒后,夏鲁寺开始有了转世系统,学说为其转世后辈及弟子所承袭。

他是佛教经典—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编订者,是一位著名佛学大师、藏传佛教学者、夏鲁派创始人。至正二十四年(藏历第六饶迥阳木龙年,公元1364年)1月,一代佛学大师布敦·仁钦朱圆寂于仁普地方,享年75岁,他圆寂后,夏鲁寺开始实行了他的转世系统。

布敦大师一生著述颇多,其全集共有30余函,200余种(不包括他编写整理大藏经时的有关著述和大藏经目录)。《布敦全集》是元以及元以前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1322年写成的《布敦佛教史》最为典型作,它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成型的教法史,后期同类著作都是以它为蓝本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布敦大师一生还翻译、整理和编订了大藏经目录。大藏经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基本包罗了藏族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布敦大师应蔡巴·贡嘎多吉的邀请,负责编订了《丹珠尔》目录。在参与蔡公堂《丹珠尔》审定编辑工作中,又依那塘版《丹珠尔》写本于夏鲁寺精心编订。他剔伪糟充遗漏,增新内容使大藏经内容更趋丰富完整,最后用金银粉完成了《丹珠尔》的书写工作。这是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第一部较完备的定本。后来《丹珠尔》的几种版本基本上都是根据他所编定的次序刊刻的。

二、佛教百科全书佛像开光时内装金银香纸是什么意事

这个叫做“装藏”,加强佛像的灵应力,是藏传佛教常见的现象。一般是这样的,古时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封上,其制作工艺神秘特殊,地点、时间、僧众亦有特殊选择和要求,其中装有活佛、高僧及僧众之加持圣物以及五谷、金银珠宝、甘露丸、嘛呢丸;数种名贵藏药及药材;七珍八宝、圣地花草、水土以及各类心咒、舍利粉和 各种经咒等。

三、关于真正密宗和藏密的区别

1、藏密是来源于古天竺佛教密宗,而密宗来源于婆罗门密教密法。

2、藏密实际上是印度佛教密宗与西藏苯教以及西藏地方文化结合的产物。密宗是汉地唐密隐修历代祖师在多年实修过程中,逐渐与汉地文化结合而逐渐形成,在自己实修证悟大成就基础上,完善而形成体系。

3、密宗把很多梵音咒语汉化,用汉文代替。而藏密是没有翻译成汉文的。

4、密宗与藏密的皈依区别。藏密采用四皈依,突出了密教修法中金刚上师的重要性。汉传密宗在此基础上,特别加上了皈依本尊,密宗很重视本尊的皈依。

5、藏密与密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不同有关,具有自己的民族地域与时代特点。 

扩展资料: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藏密,意为通过静坐的方式,让身体能够在身体感官觉知的情况下与宇宙能量连接,从而获得智慧的秘密修行的方式方法与过程。佛教传入西藏后,于西藏宣扬者被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以金刚乘为主流。其最初传入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即藏王拉脱多涅谮时期。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密宗

搜狗百科-藏密

四、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有哪些区别?

那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