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不同差异点与共同点 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冲突

一、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区别点和共同点

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

佛家讲戒律:杀盗淫妄酒。

仁和戒杀近似。君子远包厨,就是不自己杀,不见杀,孔子说,不射回家的动物。不射怀孕的动物。当然只是近似,有程度的浅深。

义和戒戒盗近似,义是不予取,就是不被允许不拿。不该拿的不拿。

礼和淫近似,非礼勿动,勿言,勿视,勿听。淫还有过分的意思,不讲求过分的享受。

智和戒妄近似。妄语就是花言巧语,胡言乱语,无事生非,谣言止于智者。

戒酒主要是怕酒后失德,失信。过量饮酒影响正常思维,酒桌上胡言乱语。

二者根本相同,儒家讲“孝悌,为人之根本”,佛家讲大孝于众生。普渡众生,因为佛于众生是一体。生佛不二。

二、写一篇我介绍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的写话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三、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我……等无量名,是佛法的实相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如来藏。

此心配合自己所出生之七转识,则能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万法。佛地真如心体者,因地本即存在,即是众生同等皆有之阿赖耶识心体也。

如来藏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亦即禅宗参禅证悟的标的。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

扩展资料:

八识概述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第八识为如来藏。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

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

《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来藏

四、什么是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

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犍陀罗地区原为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於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大夏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五、介绍一下圣歌(佛教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作为宗教,音乐作为艺术,佛教的传播是以音乐为一种媒介手段。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其音乐风靡天下,而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功能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同时,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级: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朝庭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唐代无论寺院、宫庭、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初唐善导,传净土法门,但专心念佛,曾著《法事赞》、《往生赞》、《般舟赞》等歌赞三卷中。唐法照制定了“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影响甚远,流传至今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晚唐少康,则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赞宁《高僧传》中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用当时、当地老百姓所熟悉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中国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

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佛教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其宁静、清淡、脱俗、高雅、独特风味浓厚,其表达情感,是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