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析日本独特“鱼文化”形成的原因
地理原因使海鲜-鱼成为他们的主食,于是他们挖空心思在鱼身上做文章,于是鱼文化就产生了~
二、鲤鱼的崇鲤文化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
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已经普及,这与《史记·周本纪》关于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的记载是吻合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赋予鲤鱼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后世因以“鱼水合欢”祝福美满姻缘。有些地方在举办婚礼时,还有个“鲤鱼洒子”的仪式,即在新娘走出轿子时,男方的人把铜钱往四下抛洒,于是鲤鱼成了祝殖祈育的祥瑞。古人用鱼形木板做信封(藏书之函),用于传递书信,因此在古诗文中,鲤鱼又是友情、爱情的象征。
“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还使人们在鲤鱼身上寄托望子成龙的期盼,这种观念甚至远传东邻。在日本,每逢男孩节这天,有儿子的人家须悬挂漂亮的鲤鱼旗;商肆店铺开张之日,特意将蓄养鲤鱼的鱼缸放在门前以求“利市”、“大吉”;而旧历新年迎财神时,一对“元宝鱼”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知鲤鱼在人们心目中还有财神爷的意义。至于民间吉祥纹图中的鲤鱼,则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到处可见鲤鱼的形象:“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等等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如用于佩饰的鱼袋,用于墓葬的玉鲤,用于宴饮的木鲤,用于赠礼的锦鲤等等,不胜枚举。
附: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①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②,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注释
①河东:黄河以东。
②季春:暮春,阴历三月。季,指一季的末一个月。此外,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第二个月称为“仲”
③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描写鲤鱼跳龙门:“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1)饲养:
亲鱼培育池塘(1-2)×667平方米,水深1.2m左右,避风向阳,注意排水方便,每667平方米放150-200公斤。人工繁殖时,为防止其自行交配产卵应将雌雄分开。放前用生大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三、九江县有什么风俗
县内普遍流传的风俗歌,有“哭嫁”、“哭丧”、“祭亡人”、“长工祭”和上梁“喝彩”、闹新房“撒帐”等。声腔与方言吻合,似说似唱,形式有独唱或一领众和。歌词常带迷信色彩和凭借超自然力量祈富发贵,但在艺术上却有可取之处,如女儿“哭嫁”系从生活音调中脱胎而出的哭腔,适于表达母女惜别之情;“长工祭”节奏独特,旋律暗淡,有助塑造沉痛、凄怆和悲愤交加的音乐形象;而上梁“喝彩”、闹新房“撒帐”则声调悠扬,情感炽热,可增添喜庆欢乐氛围。
四、什么鱼会飞????
飞鱼,动物世界里有介绍
飞鱼与雅美文化
陆上动物资源的利用,只占雅美族人日常生活的极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海域资源。神话故事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当属飞鱼托梦,各种食用飞鱼的法则亦在梦中一并陈述。传说海退之后,人们将贝、蟹、飞鱼等混著煮食,造成长疮恶疾的不幸;这段故事隐含了黑翅飞鱼托梦要族人举行飞鱼祭,并透过种种禁忌,重新建立自然新秩序的重要性。
雅美族人视飞鱼为天神恩赐,每年定时自天上之海游至地上之海,来到兰屿附近的礼物。因此,以飞鱼文化为主轴的岁时历法,是以飞鱼汛期做为岁时季节特徵的核对物,或做为置闰月的调节点。例如:飞鱼游来海岸近处海岸之月份为apitowan,招鱼祭的月份为kapowan,慰劳男人捕鱼辛劳的螃蟹祭在papatao,飞鱼终食祭是在kaliman……。
雅美族人对各种among (鱼类)的观察极为细腻,其中对 alibangbang(飞鱼)更是独到,所以飞鱼成了雅美文化的核心。飞鱼来到兰屿的时间、数量的多寡、体型的大小等性质,是据以分类并决定每种鱼类的捕食方法。如sosowon(白鳍飞鱼)是最早到的飞鱼,它们最喜欢亮光;kalalaw(红斑鳍飞鱼)其鳍上有黄褐斑点,孕妇不可以吃,否则会生出容易长痱子的婴儿,但其体型较小,适合小孩吃; mavaeng so panid(黑鳍飞鱼)量不多,最珍贵,要用火把捕它但不可用火烤食,否则生疮;papataon(紫斑鳍飞鱼) 白天用虾、蟹肉饵钓,数量最多也是族人的最爱。
五、简析日本独特的“鱼文化”形成的原因
可以看书啊
六、关于“双鱼玉佩”的资料
双鱼玉佩,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出土,为白玉圆雕,用阴线刻出眼、腮、腹鳍、尾等细部,双鱼嘴部穿孔用金链系佩。双鱼是佛教八吉祥之一,反映出佛教艺术对辽代玉器的影响。
辽(907年-1125年)代玉器,长6.5厘米,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双鱼玉佩
中国是世界上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丰富多彩的关于鱼的图案纹样。中国的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鱼”字。这种鱼文化也影响到了玉器的制作,出现了很多鱼形的佩饰。佩鱼之风始见于商代,商代玉雕中有许多片状玉鱼,都很小,有些嘴部带孔,尾端有长榫,似刻刀,可能是随身携带的工具。 唐代以后,玉器的制作体现出越来越浓的生活气息,含有吉祥寓意的玉雕佩饰开始陆续出现,鱼形纹样成了玉雕佩饰中常见的题材。宋元时期的鱼形玉佩目前已经有很多出土,传世品为数也相当多。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元明清三代的鱼形玉佩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鱼形图案纹样,出现了鱼与荷花、鱼与磬组合成的图案,寓意“连年有余”“吉庆有余”,还有龙头鱼身纹样的玉佩,寓意“鱼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