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唐朝文化对世界影响的三件史实 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唐朝文化对世界影响的三件史实

1、影响 唐代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和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陆路四通八达。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而此时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快速融合,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还有衣食化装,流行时尚。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2、简介 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主要特点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二、唐玄宗时期唐朝文化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宋代诗论家严羽曾用“盛唐 气象”来称赞开元前后的诗歌。诗歌最能体现唐代文化在鼎盛时期的精神面貌,即宽广、博大、自信的胸襟,宏大、磅礴、洒脱的气质。正因有此胸怀与气质,唐代文化,不仅在诗歌,而且在书画、音乐、舞蹈、散文、宗教、思想方面,均达到发展的高峰,极一时之盛。

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唐文化性格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化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或怀疑固有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

唐代的这种对异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的大规模采撷,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堪称典范。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三、唐文化为什么会出现繁盛的景象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做铺垫。

3,科举制促进了文化发展。

4,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民族政策。

5,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有哪些唐诗反映了唐朝文化繁荣昌盛?

贞观诗坛底蕴厚重,初唐四杰气势宏大,陈子昂复古风雅,而张若虚,可谓初唐文坛最特殊的一位,他的诗歌,创造的是一种意境之美。张若虚是初唐与盛唐交际之时的诗人,诗存虽然不多,但一曲歌行《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的诗史位置,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唐诗风格。张若虚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优美飘渺,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绕梁三日的韵味。壮阔中带着忧伤,深沉而又迷惘,朦胧的意境,油然而生。

诗入盛唐,更加之丰富起来。

盛唐之时,唐文化进入全盛阶段,对己能海纳百川,对外能积极输出。儒释道三家,共同发展,和谐共存。这也就深深影响了盛唐诗人。

传统的佛家诗人代表王维,开创唐诗之山水田园感,他的诗歌最为独特,内容以山水田园为主,尤其是那一首《山居秋瞑》,清逸明秀。诗风是如镜花水月般的纯美,境界空宁,内蕴禅意。王维是寂寞的,但他的寂寞不同于陈子昂,他是在追求寂寞,享受寂寞,于是王维诗中的孤独寂寞,变成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美。

孟浩然之隐逸,又是另一种诗风,虽然和王维一样好写山水田园诗,但孟浩然更贴近生活,如《过故人庄》等诗,他比起王维,要更显淳朴。

王翰,王昌龄等人则将豪放转变为清刚劲健,壮丽俊爽,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凉州词》,《出塞》。他们多写边塞诗,爱国感情深厚,积极入世。

崔颢之诗,风骨凌然;高适之诗,慷慨悲壮;岑参之诗,神奇瑰丽……而盛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自然是李白和杜甫。

李杜二人,一是道家诗人的代表,一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李白的诗,极富想像力,诗风豪放大气,但也不失清新俊逸,风神爽朗;杜甫字锤句炼,写诗技巧最为娴熟,可谓出神入化,在内容上,他重视写实批判,诗歌境界浑融,诗风沉郁顿挫,但亦有萧散自然的一面。李杜二人俨然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诗风。

中唐诗人,大都是目睹过开元盛世,也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诗至此,风格大变,失去了李白的自信和磅礴,也缺少杜甫的激愤和深广,更多的是一种寂寞的冷落心境,诗歌创作开始由雄浑走向幽远淡雅。

韦应物的诗歌,还处在一个交界点上,极有盛唐的余韵,又带着更多的清雅闲淡;而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情调冷落寂寞;韩孟诗派诗风偏重于雄奇怪异;李贺情怀苦闷,诗境幽奇冷艳。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上两个很有特点的代表人物。二人一生都是在贬谪中渡过,心情都很激愤,但是乐观的刘禹锡之诗风简洁明快,风清俊爽,而偏执的柳宗元则更显幽情悲凉,沉重内敛。经历相似,诗风迥异。

白居易,元稹也是中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人物。元白诗派更重写实,尚通俗,这又与韩孟诗派的怪异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大唐帝国国力日渐衰落,唐诗的风格也日渐狭窄。晚唐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想像力也略显单薄,内容狭小,诗风朦胧淡雅,内容开始走向爱情。这一阶段以李商隐与杜牧为代表。

观罢唐诗史,我们不难发现,唐诗并非全都豪迈奔放,它的题材内容,它的风格感情,都是多元化的。内容上,基本上有咏史,言志,抒情,写实,批判,谏言等几大类;风格上,有悲壮,慷慨,昂扬,豪放,爽直,亦有清新,淡雅,绮丽,香软,朦胧,俊逸,淳朴,还有幽深,怪异,奇妙,凄凉,冷落。

不少人都认为,唐诗都是自信且豪迈的,因而推断出唐文化是大气磅礴的。诚然,唐代文化的确比其他各朝各代都更显自信洒脱,但如果我们根据这个论据来承认这一论调,那么我们把批判现实的杜甫,悲情的柳宗元,苦闷的李贺,哀伤的李商隐大批放在何处了?

若有人以这几位的诗风来当反例回击,我们又当如何自圆其说?

从王勃骆宾王到王翰,从高适岑参到王之涣,从李白到刘禹锡,他们的骨子里头,的确都奔涌着自信与大气,昂扬与乐观,积极的入世心态,进去精神,拼搏精神,随着狼毫挥舞,跃然纸上,传颂千古。这和当时开放的唐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若就此给唐文化下了论断,也不免太不把安史之乱与之后唐朝的没落放在眼里了。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而文化是政治经济的镜子,它是最受政治经济所影响的。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亦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漫长时期的诗歌,当真还是如开元盛世之时那般自信激昂么?尤其是至晚唐,诗人的全面没落,诗风的逐渐狭窄,几乎除了李商隐和杜牧,诗坛再无他人,这般困窘局面,不得不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