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建筑的语言 )阅读答案
中国建筑的语言 金磊 ①在20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把木材的性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黄土高原上从未存在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建筑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比,各有优点,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要优越得多。 ③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烂,柱础往往是石质的。柱身往往也像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弹性”,甚至也知道像帕台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正视觉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了为东方所特有的形式一一斗拱。 ④斗拱在砖石结构形式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的建筑中却得到了普遍运用,它不仅支撑着粱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时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主旋律。 (选自《建筑科学与文化》,有改动) 1.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是怎样发挥支撑作用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阅读第②段中加方框的语句,说一说文中将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较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中,删去“略微”后,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句简要回答。 4.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请概括说明。 答案: 1.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木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成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需要支撑的点。 2.突出木结构建筑的三大特点:节省材料、节省劳动力、节省施工时间,也解释了一个并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木结构建筑奇迹的谜底 3.删除“略微”后,就表达不出“向上收缩”很微小的意思。若只回答“略微”,表示程度不够的意思,修饰“向上收缩”。若只回答删除“略微”后,表达不准确。 4.斗拱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为东方所特有。斗拱在砖石结构的建筑中从不运用,在东方木结构形式建筑中得到普遍运用。
二、你能不能再帮我找一篇,《我是新生》这篇作文,多谢了
尊敬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女孩。她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梳着马尾辫,聪明灵俐,她就读于八十中学初一(8)班。
她时而活泼可爱时而文静乖巧。在家长眼里,她是个乖女儿;在老师眼里,她是爱学习的女孩;在同学眼里 ,她是个要闹能闹,要静就静的好伙伴;而在她自己的眼里,她就是她,一个独一无二的女孩,一个充满个性,充满理想的女孩。
她爱好广泛,琴棋书画都是她的最爱。她擅长唱歌,她有话道:“唱歌不仅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更是自己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她跳舞也不错,虽然只跳了两三年,但基本功也很好。她的朗诵更值得一提,她是“故事大王”孙敬修老爷爷的“再传弟子”。在市、区各种比赛所获的金牌银牌,一等二等的奖状、奖杯、奖牌等更是枚不胜举。你别看她瘦,游泳也不错。她曾在朝阳体校中训练,虽然很苦,但她最后蝶、仰、蛙、自由四种泳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别看她人小,志气可不小。你要问她长大以后要干什么?“外交官、作家、主持人。”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她的座佑铭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她广交朋友,别管你是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你都一定会和她成为好朋友的!你一定会问我“这个优秀的女孩是谁?你怎么这么了解她?”告诉你吧,“她”就是我。我叫王天艺,今年12岁,希望能和你,和他,和在座的大家交朋友!
谢谢大家!
三、求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上世纪70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在建筑界,一度被隔绝的西方建筑文化再次被纳入了国人的视野。1979年,香山饭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座由境外设计师设计的建筑,设计者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就是这位大师,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次向境外设计师发出的设计委托。在中国皇家园林的旧址中,兴建了一座园林式的现代化宾馆。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建筑,它的设计和建造,甚至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节点。
这位曾经为巴黎卢浮宫设计了金字塔的大师,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强烈关注与期待。他将在苏州的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85岁的贝老,祖籍正是苏州,狮子林,原本就是他家的园林。他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故乡也有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同时,几十年来,贝老在世界各地也设计过诸多风貌各异的博物馆建筑。对这一类的公共建筑,可谓得心应手。因此,请贝老来为苏州博物馆做设计,可谓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在如此微妙的地点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但对85岁高龄的贝聿铭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他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种下的梦想。
一直以来,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
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11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
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二十几年后,贝聿铭回到故乡,在自家园林的附近设计苏州博物馆,他自然而然又选择了园林的建筑形式。这一次,他把传统和创新融合地更加大胆而巧妙。
考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同意,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但又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所有工作都按照计划启动。然而,正在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时,一个难题首先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如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时可能有倒塌之虞。为了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浮成功。并且做到了对拙政园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当博物馆的基础施工完成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多的难题。尽管从外观上来看,园林式的苏州博物馆融合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技术手段上,同样延续苏州的古老传统。对于贝老而言,他的设计始终是以不断创新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话,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只是通过他设计的作品内在的特征而表达出来的。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整个新馆的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和白墙相搭配,清新简洁。
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为此,他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如果说,当年香山饭店的建成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它也为新时期我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者的创作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那么,苏州博物馆,则使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使传统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对于贝老本人来说,创立一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苏州博物馆则是一个漂亮的结局,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一个特殊的理想,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