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其独特的名称“华夏”闻名,这一称呼源于深厚的汉服文化。中华自古以来重视衣冠礼仪,黄帝、尧、舜时期的垂衣裳制度象征着秩序与和谐,体现了《周易·系辞下》中所说的天佑之,吉无不利。周公制定的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中的服饰规定,承载了文明的精髓,使得衣冠成为文明的象征。古籍如《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夏”代表大,中国因其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又被称为“华”,两者实为同一概念。中国一词,寓含智慧和教化,是仁义诗书礼乐的承载地。
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如五胡乱华,中原贵族和百姓南迁,将中原文明带往江南,这一过程被称为“衣冠南渡”,使得江南逐渐繁荣。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多元文化,包括等级制度、亲属关系、政治观念等。服饰在古代宗法制下,具有彰显身份和等级的作用,体现了儒家的仁义思想。
“汉服”一词首次出现在《汉书》中,与汉朝时期的服饰制度紧密相关,与胡服形成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成为汉族传统服饰的代名词,承载了民族的自我认同。唐代文献中,樊绰将大唐的服饰称为“汉服”,显示出其深远影响力。宋元明时期,其他民族也使用“汉服”来指代汉人服饰,如辽国的服饰制度即沿袭了晋代的汉服传统。元代修《辽史》时,对汉服有了专门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汉服文化的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通过儒教《十三经》、大唐《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