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它的分布
四塞之国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 锦绣天府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二、川蜀文化具体是指什么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三、蜀文化的传统文化上的蜀文化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到西周中期突然黯淡失色。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文化交流影响过程,正印证了考古学上地方文化的发展与扩张模式:接触——冲突——交流——融合——整合。
在上述交流影响过程中,曾经辉煌了千余年的古蜀文明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凝聚这一文明的古蜀文化却不会因此而消失。诚然,从考古器类学角度看,这以后再难发现具有典型蜀文化色彩的器物和纹饰,因此,蜀文化已不再具有考古学上的文化意义。但如果从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观念、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角度来考察,便可发现,蜀文化作一种积淀了上千年岁月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决不会,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
判断一种文化能否继续流传下去,首先要看这种文化存在的环境和条件是否改变,传承的渠道不否通畅。由于东周以后引入的巴文化,以及秦汉以来能上能下入的汉文化,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内陆文化,它和蜀文化原有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别无二致。所以,在经过这两度涵化后,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意识流,蜀文化的传承渠道仍旧,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观念、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仍会一代代接力传下去。
四、求古蜀文化的介绍·
古蜀国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的千古谜团。许多年来,随着中原地区一座座古城一处处遗迹的考古发现,上古时代的历史脉络已日渐清晰,而远古蜀国依然隐藏在茫茫迷雾中。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在不过20年间相继发现。两处遗址发掘出丰富的青铜玉石器物和先民活动的诸多遗迹,告诉世人:距今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大西南,就有一个特立独行辉煌发达的文明存在。
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
三星堆:青铜之光照耀世界
1986年的夏天,当地砖厂工人在取土时,无意之中发现了两个神奇的土坑,三星堆遗址从此引起世界瞩目。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的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经考古发掘证实,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发展至商末周初,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其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国的面纱,将蜀国的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重现世间,也引发出一串串难解的千古之谜:如此灿烂辉煌、光照千秋的文明,从何而来?众多大型的青铜器所表现出来的、与中原文化明显不同文化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不是古蜀人创造的这种文明,那又是谁把这种文明带到了远古的成都平原?当时的古蜀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令现代人无不感到惊讶的程度,为什么没有文字记载?又为什么突然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在古老的成都平原上,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震惊人世的考古发现,久远的古蜀文明的渺渺迷雾,才能渐渐地揭开。
三星堆博物馆稀世珍宝荟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落成开放。主馆面积7000平方米,是我国一座大型的现代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共分四个不同类别的展厅,馆内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长逾800米,以《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为主体内容,全面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铜器等上千件珍贵文物。
金沙:太阳神鸟眩目重现
2001年春,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正在施工的民工,从挖出的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象牙碎片和玉石器物。金沙遗址这一考古重大发现,让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被湮没的神奇文明,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金沙遗址:古蜀国又一新说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从这一遗址出土的金器、玉器、石器、青铜器、象牙器等1200多件珍贵文物,震惊了考古界。这是继三星堆之后四川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认,金沙遗址分布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大型的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金沙遗址的发现,再次改写了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将古蜀国统治者在成都附近的活动从2500多年前推进到了3000多年前。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堪称国宝。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其中青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
在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阳神鸟金箔。它一经发现不但震惊了考古界,还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无限遐想,他们以诗意的语言对图案进行了描述: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太阳,四只鸟代表一年四季,十二道光环代表十二个月或者一天之中十二个时辰。精美绝妙的金沙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选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