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关于化学物理的科普读物 关于化学物理的手工怎么做

一、关于化学物理的科普读物

《时间简史》

二、小学生科学常识:刮风时为什么会发出“嗖嗖”的声响

领秀S中育儿频道里的“育儿晚报”有科普过~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刮风通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强劲的风一旦碰上电线或树枝这种细长的东西时就发出嗖嗖的声响。细长的鞭子在空中猛烈抖动鞭子这种棒状物的后面就形成了空气的漩涡从而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声音。风吹树枝的道理与挥鞭子一样。在呈锐角的地方或缝隙的后面刮风时也会形成这种漩涡并发出嗖嗖的声音而且根据风力的强弱发出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三、一篇八年级物理科普短文

[思路分析]

千变万化的云

天空中的云彩绚丽多姿,千变万化。

地面上的积水慢慢不见了;晾着的湿衣服不久干了,水到哪里去了?原来,它们受太阳辐射后变成水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到了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了小水滴,然后又与大气中的尘埃、盐粒等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云。据估计,每年从海洋、陆地上蒸发到大气中去的水气,约有4.5万亿吨之多。组成云的小水滴很小,一般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的也只有0.2毫米 。由于它们又小又轻,下降的速度很慢。在降落过程中,随时又会被上升气流抬起,或者在未降到地面前就被蒸发掉了,所以,它们便成片地飘浮在空中。

我们平时看到的云有各种色彩,有的洁白,有的透明,有的乌黑,有的呈铅灰,还有的呈红色和黄色。其实,天上的云本来都是白色的,只是因为云层的厚度不同,以及云层受阳光的照射而显出不同的颜色。

云的姿态各异,成因也不相同。一般可将它们分为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三大类。积状云又叫对流云,包括淡积云、碎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它们的外形很像棉花团和高耸的山峰,是由大气对流运动形成的。

淡积云、碎积云和浓积云的个体孤立分散,一般不会下雨。如果空气对流旺盛,它们便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片成团的积雨云,最后产生降雨。层状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它们像幕布一样布满天空,覆盖着几十万米甚至上兆米的地区。这类云最常见于暖湿气团沿冷气团上部爬升的交界面上。当暖湿空气沿山坡爬行时,也容易生成层状云。卷层云是一种乳白色云幕,高度一般都在五六千米以上,由微小的冰晶组成。高层云为浅灰色云幕,通常高度为2 000-6 000米,由水滴和冰晶组成。雨层云是低而均匀的云幕,水平伸展范围很广,几乎总是遮蔽整个天空。雨层云内贮藏着大量水滴,降水时常常是连续性的。波状云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和层云。它们的形状很像一片片鱼鳞和屋顶的瓦片,是由大气的波动运动形成的。如按云的高度来分,又可分为四大云族,即低云、中云、高云和直展云 。低云多由水滴组成,云底高度一般在2 500米以下;中云也多由水滴组成,云底高度一般在2 500-6 000米;高云多由小冰晶组成,云底高度一般在6 000米以上;直展云则由水滴、过冷却水滴、冰晶混合而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 500米以下。有些直展云会产生雷阵雨,有时伴有狂风或冰雹。

水气凝结的雾

雾和云都是水气凝结而成,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因此,可以说雾就是地面上的云。当你攀登黄山、庐山、泰山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从山下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山峦隐没其中。当登上山顶后,山峦清晰可见,白云却在我们的脚下,人如同在雾里一般。

根据水平能见度的不同,雾可分为重雾、浓雾、大雾、中雾和轻雾。重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不到50米;浓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50-200米之间;大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200-500米之间;中雾的能见距离为500-1 000米之间,轻雾的能见距离在1 000米以上。

根据成因的不同,雾又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辐射雾是地面空气因夜间辐射散热冷却达到水气过饱和状态后形成的。这种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气又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辐射雾的出现,一般表示当天的天气晴好,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平流雾是由空气的水平流动造成的。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地面或海面,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地面或海面而冷却,使水气凝结而成雾。平流雾的出现,一般预示两三天内要下雨。锋面雾产生于冷暖气团交锋的锋面地带。我国梅雨季节常出现这种锋面雾,它也是阴雨天气的预兆。我国雾最多的地方要数四川的峨眉山了。1953-1970年间平均雾日多达323.4天,差不多天天有雾。雾对航海、航空和农作物都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航行一旦遇上了浓密海雾,船只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发生触礁、搁浅、碰撞等事故;飞机遇上大雾天气就难以起飞或降落;农作物在一直多雾阴冷的天气里,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云滴形成的雨

谁都知道,天上有云才能下雨。但不是所有的云都会变成雨。据研究,一个细小云滴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万倍,才能成为一颗普通大小的雨滴降落下来。

一颗云滴要长大成为能降落到地面的雨滴或雪花,必须经历两个过程: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这种作用在云滴增大的初期起主要作用;二是云滴的碰并增大过程,这种作用在云滴增大的后期起主要作用。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或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这种碰撞合并过程同样可以在云滴上升时产生。

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形态也各不相同。既有灰蒙蒙的毛毛雨,又有倾盆而下的雷阵雨;既有连绵不断的连阴雨,又有噼啪作响的冷蛋雨……。此外,还有冻雨、酸雨、夜雨、干雨、无云雨、报时雨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为测定降雨量的大小,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的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雨量,可用量杯量出。我国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我国暴雨强度最大、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1967年10月17日,台湾省的新寮地区曾发生过雨量达1 672毫米的纪录,接近非洲南部留尼旺岛日降雨量1 870毫米的世界纪录。

冰晶连成的雪

雪和雨一样,都是云滴凝结而成。当云中的温度在0℃以上时,云中没有冰晶,只有小水滴 ,这时只会下雨 。如果云中和下面空气温度都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雪花,下落地面。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地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 。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的重量只有半毫克左右。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的形状与它形成时的水气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果云中水气不太丰富。只有冰晶的面上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柱状或针状雪晶;如果水气稍多,冰晶边上也达到过饱和,凝华增长成为片状雪晶;如果云中水气非常丰富,冰晶的面上、边上、角上都达到过饱和,其尖角突出,得到水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因此大都形成星状或枝状雪晶。

我们常见的雪是白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雪、黄雪、黑雪、绿雪、褐雪等彩雪,它们都是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在那些终年冰封的永久性冰雪地带,生长着大量的含有红色素的藻类,白雪就被红藻粘染而成红雪;绿雪常见于北极、西伯利亚和阿尔卑斯山等地,它主要是由绿藻类的雪生衣藻和雪生针联藻的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在我国天山东段与沙漠相邻的地区,有时会出现因夹着黄色尘土而使白雪变黄的黄雪。

雪对人类有很大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以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存水分 。此外,雪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雪水中对动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重水含量要比普通水少1/4,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降雪还有一个好处是,能使浮游在空气中的灰尘、细菌随着雪花沉落地面,有些病毒被冻死了,病原减少了。雪后,空气新鲜、清洁,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雪对人类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天气转暖,小麦开始拔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害。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 春雪不好。

[解题过程]

雹云孕育的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雹云中形成降落下来的,所以常常与雷暴雨同时出现。大小不等的冰块落到地面,大的如鸡蛋、核桃,小的像黄豆、米粒。有一年,我国甘肃省的平凉地区曾降过一次大冰雹,最大的一颗竟达50多千克重。

雹云是积雨云的一种,它与一般的积雨云有所不同:雹云的云底较低,一般离地面只有几百米,而云顶却很高,可达几万米,云体相当高大深厚,大都呈暗红色或灰黄色。

雹云内部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云体的下部是由水滴组成的暖云( 温度在0℃以上 );云体的上部是由冰晶、雪花和过冷水滴组成的冷云(温度在0℃以下而未冻结的水滴);云体的中部是冰水共存的区域。在这种既有水滴又有冰晶、雪花的混合云体中,水气很容易直接凝华在冰晶上,并使冰晶迅速增大为冰粒。当冰粒大到0.1毫米左右时,就要随着云中的垂直气流上下来回翻腾。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比较强烈时,冰粒就被送到云的上部,一路上与过冷水滴、冰晶及雪花相碰撞,逐渐凝结成一个不透明的白色冰核,称为冰雹胚胎。

当云中的上升气流减弱时,这个冰核又要从云的上部降落下来。由于云体下部的温度比较高,冰核落到这里,表面一层冰雪开始溶化为水,同时又有一部分水滴粘附上去。当再碰到猛烈上升气流时,这个冰核再次被带到高空,粘附在它外面的一层水滴又开始冻结成一层冰壳。由于雹云中的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变化无常,所以冰雹胚胎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托上去,落下来,经过几次到十几次的反复,冰雹胚胎越长越大,分量越来越重。当云中的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它的时候,就从云中一落千丈地掉下来,成为我们所见到的冰雹。冰雹天气一般多出现于夏季闷热的午后。

冰雹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灾害性天气。一场重雹灾常使大批作物、果树、蔬菜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使即将成熟到手的庄稼也会颗粒无收,有时还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现在,虽然有了一些人工防雹、消雹方法,但还不能从根本上制服冰雹灾害。

地面凝结的露水

夏秋的清晨,我们常可在一些草叶上看到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水珠,这就是露。古时候,人们以为露水是从别的星球上掉下来的宝水,所以许多民间医生及炼丹家都注意收集露水,用它来医治百病及炼就长生不老丹。其实,露水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地面上形成的。

露水的成因可以从吃冰镇饮料时得到证明。当我们把冷饮倒进杯子里时,杯子外面马上会出现一层薄薄的水珠。这是因为杯子外面的热空气碰到杯壁时冷却而达到饱和,于是一部分水气就在杯子外面凝结成小水珠。在晴朗无云、微风飘拂的夜晚,由于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散热比空气快,温度比空气低。当较热的空气碰到地面这些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便会发生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滞留在这些物体上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如果夜间有微风,那么它们会把那些由于发生了水气凝结而变得较干燥的空气吹走,使湿热空气不断进来补充,从而产生较大的露珠。

露水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因为在炎热的夏天,白天作物的光合作用很强,会蒸发掉大量的水分,发生轻度的枯萎。到了夜间,由于露水的供应,又使作物恢复了生机。此外,作物在潮湿的空气里有利于对已积累的有机物的转化和运输。

慢慢抄,有些可以省略。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