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明清白话文小说的概述 明清小说 白话文

明清白话文小说的概述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谈谈你对沈从文小说城乡对立模式的理解

如何理解沈从文城乡对照的文学世界?

参考答案: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因此,通过与他的都市题材创作相对照等多种形式来了解他的“湘西世界”。

(一) 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民风、民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也可分为“现实”和“诗意”两种。

1、现实湘西

《萧萧》描写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丈夫》写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牛》写农民所受苛捐杂税的痛苦。

2、“诗意”湘西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

3、诗化抒情小说

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沈从文正是在这不经意间创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又称为“文化小说”、“诗小说”等。这是指小说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注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具体作用。注重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谐和,视意境创造的成功与否为最高的目标,结构呈散体化特色。

(二)都市世界

沈从文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乡下人”,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因此,沈从文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两性关系的虚假性。《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