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朝建筑有什么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干栏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民族地区如何传承?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 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
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今天阿坝州羌族和部分藏族还保留着这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邛笼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独户的石砌住房,一般分为三层,下为畜厩,中为居室,上有“照楼”和平台,内部则有独木梯或木桥梯作各层交通之用。另一种是集居寨子,寨子里往往建有数十米高的土墙或乱石墙筑成的碉堡,称为“大碉”、“高碉”。在巫溪还有更古老的“岩洞居”。从古代蚕丛氏所居的石室到近代的石碉,是巴蜀人在居住文化上的重要特点。正如“干栏”是僚人的自称一样,“邛笼”也是来源于羌族“俄鲁”的自称。
到了汉代,巴蜀民居已逐步形成特色。从汉画像砖《庭院》、《养老》、《谒见》及陶楼、陶房等冥器看,东汉民居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座宅第以围廊划分院落,有前庭、后院、厨房、库房及木构望楼,各区功能明确,分界清楚,为后世巴蜀传统民居奠定了雏型。其中,德阳出土汉画像砖《谒见》特别表现了大门为三开间与左右耳房的形状。这种官邸式大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到唐宋时期,东汉廊院式民居进一步发展为宅园。新繁“东湖”和广汉“房湖”,就是在唐代李德裕和房琯宅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唐代的建筑格局。
明清时期的四川民居经过历代经验和技艺的积累,已显出四川的特色。大约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已经定型化的四合院。四合院在四川叫做“四合头”、“三合头”,川东地区叫做“天井”。四川四合院具有南北兼融的特色,比北方的小一些而比南方的大一些,既具有北方封闭型的四合院特色,又兼融南方的敝厅、敞廊和封火墙,有的大型民居还有花园、楼阁、家庭戏台等建筑。“天井”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既采光又通风,是纳凉、休息的“共享空间”。大邑刘氏庄园、崇州宫保府、江安夕佳山民居是现存的明清民居的精品。第二类是古集镇,多因地制宜,或沿丘陵和山地而建,或沿曲回河流而建,各具特色。沿街一般都有较宽的檐廊,可遮烈日或风雨,便于沿街摆摊设点。犍为罗城镇雄踞山脊,形似旱船。资中铁佛镇古朴典雅,这两镇始建于明代,至今存留良好。双流黄龙溪沿两江汇流布局,古朴素秀。石柱县西沱镇沿山逶迤而上,状如飞龙。第三类是沿街联排民居,有单纯居住式民居,也有下店上宅式民居。此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则还有有凉山彝族的木板房、苗族土家族的泥屋、泸沽湖摩梭人的花房和西部草原的帐蓬,体现了多民族住宅的丰富多彩。
巴蜀地区的古代城墙保留完整者不多,南溪古城是其中最好的一处。 除了各种一般的民居之外,在巴蜀地区还可见到若干各具特色的特种建筑。
巴蜀山寨以忠县石宝寨为代表,是世界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建筑之一。石宝寨位于忠县东的长江下游北岸,孤峰突起,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玉印山。全寨由寨门、寨身层楼和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寨门用瓷嵌有“小蓬莱”三字。寨中为九层楼阁。寨顶为平坦石坝,有三重建筑的古庙名天子殿。石宝寨是清代建筑,寨中九层楼阁全为木结构,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的杰作。驰誉中外的合川钓鱼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南宋名将余斯为抵抗进攻四川的蒙古军队而筑。城周围20余公里,现仍保存内城、外城、一字城城墙和七座城门,有水师码头、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等遗址。与钓鱼城相类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山寨目前在四川还可见到 20几座,是巴蜀山寨的又一种类型。
古代的石阙建筑汉代最为兴盛,一般成对地建在城门、建筑群大门外或祠前、墓前,用以表示威仪等第。四川和重庆市现存完整的汉阙16座,另有残阙5座,是全国保存汉阙最多的地区。其中著名的有雅安高颐阙、渠县沈府君阙和冯焕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等。其中,高颐阙是仿木构型阙的典型,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4部分,皆仿木雕刻,而实为石砌,是汉代建筑艺术之一绝。
牌坊是封建时代为表彰忠孝节烈或功德福寿而建的石坊,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与雕刻工艺水平。巴蜀地区的牌坊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而且数量不少,例如隆昌县城金鹅镇的至今完好的各式牌坊有20余座,包括孝义坊、贞节坊、孝女坊、棂星坊、功德坊、德政坊、报恩坊等,被誉为“牌坊城”。
巴蜀地区现存的楼阁堂馆类建筑多是过去的各种功能的公众性建筑,有多种样式,风格丰富多彩。其中,宜宾市中心的大观楼气势宏伟,被誉为“西南之最”。自贡西秦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匠心独道的“阿房宫风格”的复合大屋顶,和内部极为精湛的木雕石刻,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