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
大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如下:
大熊猫属于食肉类、熊科、大熊猫亚科,人们一般会把其叫做大熊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本身长得比较猫。并且其外表是黑白相间的,眼睛周围、四肢和耳朵的颜色主要是黑色,剩余别的部分主要是白色。但是并不是叫熊猫就是猫,其本质上是属于熊的。
大熊猫的寿命一般情况会在25岁左右,相当于人类的70岁,如果生长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之久。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区,大熊猫的产仔量不仅非常少,幼崽还不易成活。
熊猫种类:
1、大熊猫秦岭亚种。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是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
2、大熊猫指名亚种。大熊猫指名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在皮毛颜色方面,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而四川大熊猫胸斑为黑色、腹毛为白色。
3、白色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熊猫
二、有关大熊猫的知识??
1,基因图谱
2008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科学家们说,它将为保护和人工繁育这个被称为“中国国宝”的濒危物种提供新的途径,以及推进针对大熊猫的其他科学研究。
2,WWF标志
WWF是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英文缩写。
1986年,WWF认识到它原有的名称World Wildlife Fund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无法反映该组织的活动范围,于是将名称改为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以表示其活动范围的扩大。
扩展资料
“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大熊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雷颖虎告诉记者,大熊猫作为一种具有800万年历史的古老物种,它同时代的很多标志性物种已经不复存在,人类从它身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认知乃至哲学思考,它不单是特定的自然物种,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熊猫 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三、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熊猫亚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四、大熊猫资料
大熊猫 DA XIONG MAO
科: 大熊猫科
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全靠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北京动物园饲养大熊猫始于1955年,1956年正式展出。在4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我园几代领导人、科技人员及饲养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成功;1978年世界上首次大熊猫人工授精繁殖成功; 1980年世界上首次以超低温保存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
1987年世界上首次在北京动物园实现大熊猫 “四世同堂”;1990年世界上首例大熊猫远血亲自然交配繁殖成;1992年世界上首例人工授精出生的雄性大熊猫经人工培 育,达到既能自然交配繁殖, 又能人工采精繁殖;1992年世界上首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 1992年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授精繁殖雄性后代自然交配成功;
1992年世界上首例全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成活;1998年人工哺育辅助母兽带双仔获得成功。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 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 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中国 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 “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开创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繁殖记录以来, 共繁殖大熊猫35胎58,成活28只,成活率48.28%。目前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7只大熊猫中,仅有1只来自野外,其余16只均是在动物园中出生的后代。北京动物园正在为大熊猫易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