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气象意义是什么
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是什么节?
清明;冬至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则是冬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二十四个不同的节气,而在其中也存在着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们不仅仅是节气更是传统节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历史悠久,而且节日习俗的形成与节气的特点密切相关,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一脉相承。清明时节,大地回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清明时节就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并测定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