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乔是不是爱上了诸葛亮
没有
关于小乔的历史介绍很少的
三国志中有一处: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一处:
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小乔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从年龄和地位看:
赤壁之战时小乔29左右,周瑜34,诸葛亮27。这是周瑜光芒顶盛的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是,小乔见到诸葛亮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别说喜欢什么的了。
二、董卓蹂躏小乔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历史根本没有,都没有机会见面的,现在人编的小说而已!董卓公元192年死的,周瑜是公元175出生,董卓死的时候周瑜才17岁,小乔估计也就13岁!
三、小乔的坟墓在哪
1.庐江小乔墓(安徽)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城新汽车站东侧
小乔为周瑜妻,墓在县城大西门,真武观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公元223年,小乔病卒,享年四十七岁,葬于县城西郊,旧称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坟,墓有封无表,汉砖结构,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门向东,明崇祯时毁于兵乱,仅存一座土冢,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岳阳小乔墓(湖南)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证。
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3.南陵小乔墓(安徽)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的南陵县境内,中山公园边上,也有一座小乔墓。据《南陵县志》,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起因是当时的知县高怡梦见小乔,诉说她的墓在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乔墓。周瑜曾经做过春谷(南陵)长,小乔死后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据,为世人所公认。南陵小乔墓前有一块巨碑,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两侧阴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徽宿松文人许文权撰: 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飘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真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作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 下联是芜湖儒士陶宝森作: 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酒杯,浇典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
石碑已经破成几段,现移存南陵县文化馆内保存。
四、孙策和大乔、周瑜和小乔是怎么认识的
孙策、周瑜攻皖,在征途中,在乔家的颠沛中,孙、周两人竟同时作了乔家的女婿。此时的孙、周正意气风发、少年英武,而二乔又是国色天香。郎才女貌,是世人所羡慕的。他们的婚姻,正是千余年来人们心中的模楷;周瑜在吴战功显赫,“抗议而独立东吴,曜奇而三分赤壁”(明《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三<宦迹列传·郡邑>),终始三国鼎足而立。这也成为民间传说不断传扬、赞诵他的理由;周瑜与孙权为子女联姻,使其显宦的身份更注入了“皇亲国戚”的成份;《三国演义》的杜撰与渲染,使周瑜、小乔的佳配,更添加了浓郁的色彩。英雄与美人,本就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主题。尽管周、乔具有了以上众多的社会传承因素,但在传流的地域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我们甚至连二乔的名字叫什么,至今也都全然不知。不过,也因在上述传承因素的基础上,吴地对瑜、乔二墓的瞻仰与凭吊,民间竟也相因成习。这才有了“贤者之死,犹藉以为荣”(《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四<陵墓·芜湖县·周瑜墓>)的重要民俗理念的产生。这些,都深深蕴涵着民族心理和民间习俗。瞻仰、凭吊周瑜墓之习俗纵向的扩布,便是各地周瑜多墓的出现;有周瑜又岂能缺少小乔。而横向的扩布,便是其夫人小乔多墓的随后出现。实际上,周瑜、小乔的多墓,都是众多的社会因素综合沉淀的结果。
五、大乔、小乔算历史人物吗?
历史上有此二人,但是史书上介绍的不多 。
可以写啊,有这两个人的,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