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大小乔叫什么名字有流传下来么
史书上失传了,没有她们的名字,只能以大小乔来记
国色琉璃的大乔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
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第三,二乔长得很美 ,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因此,估计二乔的年龄不过20上下。
第五,孙策、周瑜对能娶二乔为妻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观点,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二、大乔小乔是什么关系
大乔小乔是姐妹关系。
有关二乔是妻还是妾,首先,在得到二乔之时,孙策和周瑜都已虚岁25。古人普遍早婚,他俩若已有原配,那也是毫不奇怪的。更何况在三国时代,妻妾地位差别极大,并不存在明清时代扶正的可能性。
其二,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时代,婚姻被视为结两姓之好,具体指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因婚姻结为亲戚关系,更有一套繁琐礼节。而二乔身份背景仅仅是城破后被纳,这女战俘的身份似乎并不与孙策周瑜相称,娶妻也不至于马虎到打仗时顺便解决。
另外,婚姻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须征得双方家长的首肯,相反,纳妾几乎只凭男人的一己之愿。“策自纳大乔”从“自纳”就可以看出,孙策纳大乔实际是自作主张,此时吴夫人尚留在吴县,正式娶妻不可能不经过其母同意。
三、关于大乔小乔的成语
庐江皖县乔国老有二女,大乔和小乔。大乔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容。孙策征讨江东,攻取皖城,娶大乔为妻。自古美女配英雄,伯符大乔堪绝配。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曾有揽二乔娱暮年,还足平生之愿。
小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小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周瑜协策攻皖,拔之。娶小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三国演义貌似都没正式出现过,不过诸葛亮曾经被曹植的铜雀台赋。
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