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衣服的历史 衣服的历史邮集

衣服的历史(要全)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为什么只有人类才穿用了衣服呢?关于这种衣服的起源论,从古希腊的环境适应说开始,产生了诸如羞耻说、装饰说等的学说,但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到现在,从考古学、自然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到心理学、美学、哲学,各个领域都流传

着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看一下几个主要的说法。

1.环境适应说

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所以说,环境适应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衣服发生的全部经过,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没有异议。

2.羞耻说

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3.吸引异性说

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4,装饰说

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释了几种说法。但是无论如何,人类在地球上是无所不在的,是从不同的气候、 风土、风俗习惯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活过来的。所以衣服发生的起源靠单一的动机来说明是很困难的。根据民族的不同,混杂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有时也会出现几种动机相互交替、变强、变弱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把衣服发生的动机分成两大类来考虑:其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保护自身,为—厂维持生命的生理卫生的机能;其二,为了满足显示自己的欲望,为了夸示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生活的机能。这样来考虑,对于我们也许会有益处吧!

在现在各种交通工具发达、冷暖设备齐备的文明社会中,生理卫生的机能在逐渐减弱,社会生活的机能在日益增强:仪礼服、制服具有时代性的流行服装,再加上美的着装和主张个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来越向着多样化发展c伴随着文化的多层次化而个性化更加进步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中衣服的着装目的,也会出现在某一面被简单化,在另一面被复杂化的事情:但是,无论在任何场合,对于衣服的思考都不能离开人们的行动格式。日常生活中当然要穿衣。对于社会性的生活来说,又要求它易穿易动,在构造上具有很高的机能性。也可以说人们都喜欢具有很高审美性的东西。

服饰作为性美的标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寻味的。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创造出衣服,乃是为了遮羞。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格罗塞认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的起源,到可以说是穿衣服的这个习惯的结果。”“在低级文化间,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习惯成为普通的经常的行为时,就会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结果成为我们现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习惯的掩蔽,而是偶然的无掩蔽。……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气温最适于人体时仍需要穿衣。对性美的欣赏,也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只有情侣关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赏裸体之美。这之中,道德规范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谁知道晚礼服的发展史吗

作为高级门类的礼服其发展历史也必然与地域、社会、种族、阶级联系在一起,但无论哪个社会、地域、种族、下层劳动阶级为生计而奔波,无瑕顾及这种礼仪服装,最可能、最直接推动其发展者非贵族统治者莫属。因此,礼服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上层社会服装变迁史。

古代希腊公元前1700一前1550年的米诺三代王朝中朝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有线绳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整体紧身合体的服装是礼服的最早雏形。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紧身衣具和裙撑,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充满幻想,刻意求新,实现个人愿望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反对禁、欲主义的旗帜下开始在服装上表现人体造型之变和曲线之美。女服着重强调细腰丰臀,中世纪开始出现的紧身衣和裙撑完美结合塑造出奇特而美妙的女性形象,同一时期开始利用填充料来创造立体效果,把服装作为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加以设计,使服装本身表现立体的外观,扩大和丰富了设计师的思路,为后来礼服设计中立体裁剪作了铺垫。

17-18世纪风靡欧洲富丽豪华的巴洛克艺术与轻便纤巧的洛可可艺术,最大程度地显现和推动了礼服隆重、壮丽的风格。

从30年代开始,女服中矫揉造作的膨大式样开始消失,裙子棚架由衬裙代替,坚硬的胸衣逐渐软质,紧身上衣领窝挖得深而宽,几乎把乳房以上的肩胸全部暴露。最后几十年内出现了“撑裙腰垫”大大地夸张女性臀部。臀后裙摆肥大,拖于身后,乃“拖尾晚礼服”、“拖尾婚纱”之先祖,这两时期特别注重服装的装饰性,多层而庞大的裙子翻飞五彩的花边、饰带、胸口、袖口、帽子装饰到了极点,尽显宫廷奢侈糜烂之风。

19世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复古主义搅合在一起,呈现了多元化的服装分类。晚装开始有了特定的绸子,高级平纹布、网状薄纱等。70、80年代出现了尽显曲线之美的“S”型样式,服装分类的清淅化,使得礼服作为一种特释门类分离出来。 进入20世纪,“性感”、“人体健美”的风气逐渐解脱了女性,“S”形成了标准服式。晚礼服采用紧身胸衣,手臂、脖子及胸部以上完全暴露,礼服中的“鱼尾裙”在一战期间正式出现。礼服中的颜色、面料也不断变化翻新,60年代,一种无袖、裙长及膝盖的晚礼服出现在摇摆舞会中。

70年代后,世界服装进入无主流时代,高级成衣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使礼服的概念完全清晰化,与此同时也与成衣不断交融和推动。S型,大蓬裙形,裙长或迷你或迷他,完全自由化,礼服的市场也不断扩大,各种Party聚会随场合、环境的不同礼服也不断变化。礼服成为纯粹个人的自我表现手法,全面自由化、多样化。

现代意义上的“礼服”这一特有名词,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以明确提出。但其发展历程绝非与此开始,其礼仪场合、款式、装饰是远古时期慢慢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是研究人类文明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历史的重要考据,也是推导今后礼服发展流行趋势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