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病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史诗「中国科普博览」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尽管医疗水平与防疫手段不断提升,如天花、小儿麻痹症已被彻底消灭,鼠疫感染后的死亡率也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历史上仍多次爆发过导致上百万、千万人口死亡的瘟疫。
其中,14世纪的“黑死病”夺去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天花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1918年的流感提前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传染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损失,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从“黑死病”中,人类认识到教会愚昧的后果,推动了文艺复兴,科学与理性开始取代神学。为对抗天花病毒,人类发明了疫苗,实现了对天花的彻底消灭。疫苗学的深入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尽管如此,面对自然与生命的未知,人类仍需保持敬畏之心,科学地防控疫情,精准施策。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人类不仅提高了生存能力,也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面对未来,人类应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科学与理性为指引,不断探索未知,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学科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学科战略规划以创新和竞争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旨在推动病毒学领域的深入研究。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病毒分子生物学与感染和毒性机理,研究人类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生物学问题,如HIV、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节肢动物携带病毒。研究内容涵盖新生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毒鉴定、病毒侵入、复制和形态发生机制,以及RNA病毒聚合酶的分子特征及调控。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与调节机理,关注病毒感染的天然和过继性免疫的应答和调节机制,特别是细胞内MAP激酶通路和TLR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及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探索。
新型疫苗和疾病预防的研究,针对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病毒,利用重组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建立相关动物模型进行病理学和疫苗前期临床研究。
微生物高效表达系统和重组技术研究,发展微生物高效表达系统与重组技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蛋白,探讨结构病毒蛋白和功能病毒蛋白之间的关系,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筛选抗病毒分子。
建立先进生物分子学平台,上海巴斯德所已建成或计划建立的平台包括“人类病毒组学”平台,具备生物安全实验室、细胞培养技术、多重实时PCR、生物芯片等,用于快速鉴别人类严重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基于慢病毒假病毒颗粒的生物技术平台,进行病毒细胞相互作用、侵入和形态特征、病毒稳定性等基础研究。高等级无菌动物实验中心为临床前期实验提供依据。
国际合作方面,上海巴斯德所利用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的资源,与亚太地区其他巴斯德研究所合作启动了RESPARI项目,形成国际科学界合作联盟。此外,上海巴斯德所参加了欧盟关于禽流感的研究项目,包括FLUINNATE和RIVERS项目,推动研究人员在禽流感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横向合作,对日本脑炎和西尼罗黄病毒的减毒分子标记进行鉴别,为研究与开发稳定的减毒活病毒疫苗开辟新途径。在RNA基因组聚合的聚合酶复合体解构的重组技术研究中,上海巴斯德所与日本合作,致力于了解病毒致病性的机理,开发抗病毒策略。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通过上述研究方向和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病毒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扩展资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三方合作建设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首次引进法国著名病毒学家杜文圣教授担任所长,他曾担任法国里昂P4实验室负责人。中方所长为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臧敬五教授,他们均为优秀的科学家并具有丰富的管理国际科研机构的经验。
三、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简要概况
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边建设、边开放的原则,于1989年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作。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实验室表现出色,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典范,2001年更是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实验室的现任领导者是金奇研究员,他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引领着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在学术委员会的领导方面,目前由享有盛誉的侯云德院士代理,他的经验和智慧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四、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中国首次举办
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于2007年11月3日至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共吸引15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参加,对乳头瘤病毒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流行病学、药物临床研究、诊断、防治研究和医学经济学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作为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召开的会议,此次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促进了全球专家的学术交流。通过举办此次会议,中国在乳头瘤病毒和宫颈癌的研究方面,乃至亚洲的整个研究领域,均得到了推动和提升。
会议的组委会主席郑志明教授透露,此次会议在宣传和支持上对亚洲的科学家给予了倾斜政策。会议赞助了二十多位印度科学家参加,而过去参加此类会议的印度科学家通常只有1~2名。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共提交了30多篇论文,蒙古也提交了1篇论文。这表明,中国召开会议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能够带动这些国家的研究,会议因此取得了成功。
扩展资料
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正式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作为一个正在调查人类和动物乳头瘤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生物医学科学家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